
他踏實穩重,以身作則,是技術的驅動者,是創新的踐行者。他勤奮務實,守正創新,從2019-2021年參與新型科研項目22項,鑒定科研項目12項,其中7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獲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
他就是張家峁礦業公司李軍,2010年來到張家峁礦業公司,躬身煤海12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從綜采隊崗位工、采煤技術員、生產技術部采煤和掘進主管、科研主管、科研科長、副部長,到采掘副總工程師兼生產調度指揮中心部長,一路耕耘,一路收獲,用汗水書寫著精彩的人生,用奮斗點亮了科技創新的夢想。
精心謀劃,周密安排采掘接續
在工作中,李軍將井下采掘布局作為首要職責來抓,應用“一盤棋”戰略,統籌考慮礦井多煤層群開采、優劣煤質搭配開采等經濟效益,超前謀劃未來3~5年生產布局。按照精排月計劃、詳排年計劃、粗排3年以上計劃的原則,提高礦井穩產抗風險能力。
今年以來,面對異常艱巨的增產保供任務,14212工作面又受到“110工法”和柔模留巷施工的影響。他帶領團隊多次調整優化各煤層生產部署,加大零星工程施工管理,堅持計劃、考核、結算閉環管理,確保采掘生產得以順利推進。
在落實“一優三減”政策中,面對采掘隊伍人員驟減、工作任務繁重、巷道越界嚴重等打亂開采布局的不良因素,他積極調研,科學安排,及時調整優化各煤層生產接續,有序完成穩產保供硬指標,履行國企責任,踐行國企擔當,樹立了良好的對內對外形象。
守正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創新是企業改革發展的動力。他刻苦鉆研業務技術,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應用。創新應用了“110工法”、薄煤層及智能化工作面開采、快速掘進、矸石充填、地熱能應用、小煤柱應用等“四新技術”。在5-2煤回風順槽使用水力壓裂工藝,有效解決了工作面礦山壓力顯現劇烈的難題。
在掘進隊伍剛剛成立時,面對人員不足、技術不專業、設備老舊、進尺達不到預期目標等一系列難題,他積極協調溝通,引進首套快掘系統,多措并舉制定可行的技術措施,創造了月進2700m的陜煤記錄,為張家峁礦業公司的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
與此同時,他和團隊研究探索的14301薄煤層開采項目,既推動了國內薄煤層開采成套裝備研制水平,也發展了真正意義上的薄煤層開采技術,極大的推動了采礦事業的發展,該項目榮獲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
永攀高峰,創獲國際領先水平
為了解決綜采面上隅角低氧技術難題,他帶領團隊制定了通風擴散裝置和風流誘導方案,顯著改善了職工作業環境,保證了工作面人員安全。同時,他積極參與智能通風項目建設,實現了井下“一鍵測風”“一鍵調風”“一鍵反風”。建立了三維智能通風系統管控軟件平臺,極大促進了通風安全管理,提高了生產效率,經鑒定,該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為滿足市場用煤需求,推動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研項目《定制化產品煤工藝與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應用而生。該項目結合企業運輸、洗選、倉儲實際情況,研究配煤比例,設計定制化生產流程,提高煤炭產品市場占有率和售價,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為了充分發揮煤炭產品效益,實現產品多樣化,他帶領團隊升級選煤系統,靈活調整生產工藝流程,按照市場需求及時制定生產方案,實現了選煤廠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該項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勇于擔當,樹立煤炭行業標桿
他持續加強對公司知識產權管理,組織對公司知識產權管理進行貫標;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2021年,張家峁礦業公司獲創獲陜西省首家“高新技術企業”榮譽稱號;參與15篇科技論文編撰,其中10篇為核心論文;授權專利10件。
科技創新動力來源于實際,創新成果服務于實際。兩年以來,他在堅持應用研究不松懈的基礎上,加大前沿性、基礎性項目研究力度,尤其是智能礦井巨系統項目,使張家峁礦業公司成為國內首個智能化生產礦井,為煤炭行業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針對井下綜采面機頭硐室爆破施工作業安全風險點多的現狀,他認真計算大巷立交承載力與連采機重量之間的關系,制定了嚴密的立交加固支護技術方案和連采機施工應急處置措施,實現了井下首次連采機過大巷作業,取消了火工品的使用,極大降低了井下施工安全風險。
面對成績,李軍不驕不躁,他深知礦山培育和磨礪了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將用勤奮、汗水、智慧,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詮釋一個煤礦人科新創新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