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廉,大明第一奇才劉伯溫尚且會因家中有來客,卻連一張大餅都拿不出來,無奈拿出自己的字畫,讓仆人去賣錢換米。面對仆人的遲疑,他只說“面子重要還是肚皮重要”。
當家里揭不開鍋,剛好有人送來升米斤肉,收還是不收?區區薄禮收之無妨,那下回他于入冬時節送來碎銀幾兩,給予置辦棉衣御寒,收還是不收?收了日后再設法還他,那他再次送來紋銀百兩,懇求幫忙辦一件小小私事,收還是不收?
有了前兩次的升米斤肉和碎銀幾兩,如果自己再關不住欲望之門,那貪贓納賄,就從這里開始了。欲望是無止境的,清廉的人所以清廉,是因為他有一顆善良的、不講物質享受、同情勞苦大眾的心;貪贓的人所以貪贓,不是因為他窮的不能生活,而是因為貪欲太大,有了米他想吃肉,有了肉他想喝酒,喝了酒他還想泡妞。
許多非法之事開始都是合法的,漸漸地就在非法與合法之間進入違法領域。追其深究,原因眾多。但有一條,不論誰家的米缸空了,都希望有人來送米接濟,圣人也不例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非圣賢,不可能完全無欲無求。重利并非商人獨有的特質,而是人類的根性,人類所有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追求利潤的。莊子尚且有“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的言語,總結概括了不同階層人的不同追求。因而,重利或清廉只是因為個體所處的階段不同,而表現出的兩種狀態。
對于身居要位的權力者,可以借鑒歷史各朝的高薪養廉制度。當然,高薪養廉只能算是第一步,還要緊跟上嚴苛的刑法限制和完善的監督體系。
對于辛苦勞作的底層人民,如今的我們在黨的帶領下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其實,只要是在“法治”大背景下,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獲取所需就無錯。
讀書人重不重利?十年寒窗,只為一朝金榜,但其中絕大多數登上金榜后,為的是什么?還不是高官厚祿,美人在側。
農民重不重利?一年辛苦耕耘,為的只是那麥穗多些谷子,肯定沒有哪個農民是為了感受自然之道,所以才去耕耘的。
工匠重不重利?各種發明創造,難道只是為了滿足自我認可,沒有利潤獎勵,有幾個工匠還有繼續改進工藝的心思。
所以,重利也好,清廉也好,都是本性使然。二者既是一種思想觀念,也是一種價值取向,更是一種育人要求。想要保持長期清廉,就不該讓自家的米缸空著;想要從根本上杜絕貪贓,就要學會清醒面對重利誘惑,畢竟合法合理的重利,也是催人奮進、補充米缸的重要因素之一。
誠然,寥寥數語,道不盡個中深意。不論你我身處哪個階段,只要“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外不負俗”,只要“盡其位而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做個正直守法之人,無論重利或清廉,皆可怡然自得。



發布日期:2023-06-13
點擊量:1730 作者:張濤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