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是集損傷調查、設計規劃和施工于一體的復雜工程,絕不僅僅是復原受損地形、簡單綠化的基礎工作。近年來,公司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符合區域總體規劃,生態環境效益優先,關注經濟效益,末端治理與源頭和過程控制相結合”原則,緊扣生態修復“科學認知、因地制宜、未雨綢繆”著力點,協同推進生態修復工程。
對癥下藥,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礦山修復環境錯綜復雜,只有科學認清問題才能對癥下藥。公司秉持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大興研究調查之風,組織專家組對張家峁生態修復區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對周圍的環境基礎數據進行了采集,同時實施了環境監測。對525畝土地制定了科學的修復方案,其中林業種植板塊405.8畝,生態農業板塊86.13畝,道路等硬質面積33.07畝。
因地制宜 ,破解礦區生態修復難題
礦區生態修復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修復理論遠遠落后于實踐,而在許多修復案例中多因為按部就班的簡單修復,導致修復出現“第一年綠,第二年黃,第三年死光光”的局面。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公司根據當地氣候,因地制宜,以種植林帶為基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的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未雨綢繆 建立生態修復示范基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生態修復還需有未雨綢繆的意識,對其進行精細化管理,不能重建輕管。為加強立體生態示范區管理,抓好立體生態示范區管護工作,2022年公司啟動了生態示范區運維管護工程項目,包括定期除草、病蟲害防治、道路維護、苗木補栽等。
“目前,張家峁生態修復示范區已經有質的改變,過去坑坑洼洼的土地已經披上了一層綠色的新衣服。”項目負責人楊帆介紹道。“不僅如此,公司的大棚種植區,通過品種引進、規范化、機械化生產,大棚區,西瓜、高粱、玉米、西紅柿、草莓等碩果累累,已經能為公司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真正的做到了變廢為寶。”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面對生態修復,公司將以“越是艱難越向前”的魄力與張家峁人一起砥礪前行。



發布日期:2023-08-19
點擊量:1836 作者:朱波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