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中等個頭,平時穿著一身藏藍色西裝,戴著一副眼鏡,說話時總是帶著略顯羞澀的笑容,給人一種溫文儒雅的形象,很難與一名在井下瓦檢戰線摸爬滾打五年的老兵劃上等號,他就是公司安全監測工李卓。
從“新手小白”成長為“技術大拿”,從技術能手到“三秦工匠杯”三等獎、“華陽杯”第十五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二等獎獲得者……五載光陰,承載著李卓從“工人”到“工匠”的努力和付出,書寫著他“擇一事、精一技、匠一心”的情懷和責任。
勤學苦練精于技
既然選擇了煤海,便只顧風雨兼程。剛來到礦山時,面對井下陰暗潮濕的作業環境,他沒有退縮,反而更加激起不服輸的斗志。他暗下決心,既然來到了,就要干出一個樣子來!為了學好安全監測技術,他把別人用來休息的時間都用在了技能充電上,不厭其煩的向老工人求教,對監測設備進行反復琢磨,經過日復一日的勤學,練就了一身“絕活”,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安全監測工。
多年來,他先后自學《煤礦安全規程》《礦井通風與安全》《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等10余本專業書籍和資料,撰寫了5萬余字的學習筆記,熟練掌握了“一通三防”專業知識。通過不斷的學習,他把監測設備的原理、維護等業務研究得更透徹,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監控設備安裝調試、故障快速判斷等處理方法,技能水平大幅提升。
一絲不茍匠于心
戴上安全帽,穿上橘黃色工作服,蹬上高筒防砸靴,腰間掛滿各類工具,手拿記錄本……回憶起第一次下井工作時的情景,李卓深有感觸地說:“只覺得肩上扛著沉甸甸的責任?!?/span>
安全監測工是戰斗在煤礦前沿的哨兵,擔負著井下“六大系統”安全監測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安裝工作,是安全生產的后盾和保障。五年的礦山生涯,他深知安全監測的重要性,更了解安全“哨兵”背后的涵義。為此,工作中倍加用心,絲毫不敢懈怠,穿梭在千尺巷道對各個綜采面、掘進頭等地的粉塵、一氧化碳等傳感器進行巡視檢查維護,認真分析數據、準確判斷故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23年3月,在華陽杯第十五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備賽期間,他每天堅持10多個小時的反復訓練,從理論到實操,一次次地進行故障排除,制作水晶頭、練習剝線頭、完成接線。機械般的操作,讓他形成了肌肉記憶,查找問題的時間不斷縮短,處理故障的能力大幅提升。最終,星光不負趕路人,在技能競賽中李卓脫穎而出,獲得安全儀器監測工二等獎的優秀成績。
導師帶徒踐于行
“我剛入職時師帶徒協議就是和李卓時簽訂的,他就像‘行走的教科書’,對各類安全監測設備如數家珍,總能做到超前預警、及時分析、迅速處置?!痹浀穆殘鲂“桌钭浚F已然實現了身份的轉換。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隨著智能化礦山的建設的不斷深入,系統的升級、設備的更新,安全監測的技術和手段也要不斷更新。李卓深知一個人技術精湛并不能對礦井產生較大的影響,為此主動承擔工區內的安全監測培訓工作,對于新工在工作中的困難與疑惑,李卓一邊進行基礎理論講解;一邊傳授“實戰寶典”。手把手地教新工拆裝檢修、判斷故障,使大家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了崗位的操作、判斷、處理故障的能力,促進了大家學技術、練本領、比干勁的工作熱情。
身為一名技術工人,李卓五年如一日,時刻踐行著工匠精神,不論在生產一線,還是在培訓教學,他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默默耕耘,展現著新時代煤礦工人的風采。



發布日期:2023-12-01
點擊量:2054 作者:劉彥朋、黃元葵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