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七剛過,市里能源局組織的秧歌隊就挨家挨戶的給各礦山企業拜年,秧歌拜年這個流傳陜北幾百年的習俗并未因時代的改變而褪去紅火的顏色,反而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南北結合,古今雜糅,新樣式與新內容展現了新氣象,不變的是其根植在黃土地中的那種與天地斗、與命運斗、與自己斗的精神傳承。

文化脫離了土地與人就沒有生命力,秧歌扎根在黃土地上恣意生長,舞者自樂,傳遞出的那種精神感染人、振奮人,激蕩出氣吞萬里河山與舍我其誰的不服輸精神,通過擊打、躍動、高歌把對生活的苦悶與人世間的哀愁釋放出去,通過艷麗的色彩、律動的鼓點、高亢的嗩吶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扭出來,在秧歌跳動的那一刻,生活儼然就是秧歌,秧歌才是生活。
陜北自然環境惡劣,干旱少雨,廣種薄收,農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一年到頭來收成完全看老天的心意,加上苛捐雜稅、疾病、匪患等人害,日子過得恓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快樂總是短暫的,在漫漫人生的長路上,平淡與苦難始終相伴左右,成為永恒不變的主題。日子總要過,時間從未暫停,按照物候和節令把人生分割成一段段,每一個節點都停下來犒勞一下自己,敬畏和祭奠一下祖先,然后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攜家帶口抬頭繼續向前,直到塵歸塵土歸土。
犒勞和安慰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熱炕頭睡一覺,吃一頓飽飯,置辦一身新衣服,與幾個老友喝一頓大酒,參加紅白事務,打平伙吃一碗羊肉,勞作間隙扯幾個葷段子,亦或是唱著扭著來一場與天地人交流的秧歌。春節前后,天依然很凍,地上的冰雪未消,農閑時節,趕上新舊年交替,除舊迎新,哪怕過去的一年收成不好亦或是日子過不如意,可總要往前看,年紅的底色正是對未來生活的熾熱憧憬。大紅燈籠掛起來,大紅的對聯和窗花貼起來,花樣的年食置辦起來,爆竹聲聲除舊歲,新年新氣象。正月里,拜年走親戚,孩子們收壓歲錢,快樂無邊無際,成年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迎接屬于自己的新一年,翻出祖輩們傳下來的唱秧歌行頭,紅的綠化黃的衣服穿戴起來,鑼鼓敲起來,嗩吶響起來,挨家挨戶把年拜。
秧歌拜年,拜的是新的一年好收成,拜的是家庭美好人幸福,拜的是祖先福澤傳后世,拜的是官運亨通,拜的是步步高升學業有成。秧歌進門,炮仗響起,敬煙禮茶,禮樂不停,扭跳不停,吉祥話兒唱不停。唱秧歌時鄉音濃厚,唱詞也可根據主家不同,現編現改,突出的就是個好話唱盡、祝福無限。“走了一家又一家,這是一家好人家;前院騾子后院馬,祖祖輩輩受榮華”“雙扇門來單扇開,我把主家請出來。好煙好酒吃了個夠,多謝多謝大發財”“天泰地泰三陽泰,鍋頭坐個老太太。世上的人做買賣,金錢元寶掙回來”“這家門前有棵槐,槐樹梢上掛金牌。左金牌來右金牌,麒麟給你家送子來”“你這個炮兒放得高,怕得財神往回跑。我問財神跑什么,他說給主家送元寶”“轉磨道轉磨道,一腳踩開個銀子窖。不知銀子夠多少,上面還蓋著個大元寶”“一灑金二灑銀,三灑主家的聚寶盆。四灑兒女多興旺,五子登科六為高升”。
唱詞轉化,秧歌手們極盡所能,頭搖的天上直降祥瑞,肩晃的天宮震動,腰扭的春情蕩漾,臀擺的花枝招展,腳跺的地動山搖,身體的每一個地方都在扭動,臉上的每一塊肌肉都在顫抖,把憋悶、歡樂、不服輸、不低頭統統扭跳出來,一字長蛇、卷白菜、轉八字等陣型變換,扭旱船、打花傘、騎旱驢,時聚時散,腳下的黃土在飛揚,人群中歡呼嬉笑聲此起彼伏,唱罷跳罷,鼓歇樂停,秧歌手汗流浹背,主人奉上一杯燒酒和一杯熱茶,高板凳低板凳上坐著,窯洞前圪蹴著,拉拉家常。
唱詞和秧歌動作并非憑空捏造,都來自日常的勞作和生活,適當增加了一點表演的動作,沒有刻意地去排練,彰顯的是農人的自在自得,圖的就是個熱鬧痛快。唱扭跳,聽者和觀者享受的也是歡樂的過程,誰也不會去計較動作的完整和隊形的整齊,就如同日子一樣,過得稀碎,可不是還得過么。
對生活的樂觀和對未來的憧憬展現在秧歌的唱詞和律動中,日子的盼頭總要有,但生活的艱辛千百年來不曾改變,正是這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勵著一輩輩人堅持在黃土里刨食,只要窯洞在、黃土地在、一家老小在,生活就在,人生就有動力,活著就有意義。
近二十年,陜北人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好了,腰包鼓了,可對生活那種泰然處之的態度并未發生改變,正月里該扭秧歌還扭秧歌,秧歌展現自我、抒發情緒、律動歡快的內涵并未發生變化,秧歌融洽鄰里關系、團結鄉鄰、凝心聚氣、娛樂大眾的功能并未因此消退,把秧歌唱下去,把秧歌扭下去,是根植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基因和傳承的使命,是連接人與黃土地割舍不斷的紐帶,不忘祖輩,不離黃土,戰天斗地,唱起來吧!扭起來吧!



 發布日期:2024-02-20
														  發布日期:2024-02-20
														      點擊量:1349   作者:劉波   來源:
點擊量:1349   作者:劉波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