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小米,是我們日常會吃到的一種谷物,成語“江山社稷”中的稷就是指小米。
小米,主要產自中國的黃河流域,山西、陜西、甘肅等地均有栽種。最出名的當屬陜西省米脂縣,一座不大的小縣,因盛產小米而聞名全國,并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谷物命名的縣,歷來就有“小米之鄉”的美譽。
對于“小米”這個詞的認識,源自近代抗戰史中的“小米加步槍”。熟讀近代史可知,小米加步槍的時代背景是1936年的抗擊侵華日軍期間,處于陜甘寧地區的紅軍戰士,在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思想下,吃著當地老百姓種植的小米,靠著一支步槍和幾發子彈,提著大刀和長矛所展開的抗戰斗爭。
后來到了榆林地區工作后,常能在餐食中吃到小米,蒸白米飯時加入一撮小米,蒸熟后白色中點綴著小粒黃色,盛一碗吃起來別有一種韻味。還有用小米煲的小米粥更是贏得多數人的喜愛,煲至粥黏稠時,上面一層淡黃色的米油,喝一口油香四溢,最適宜養胃者和孕婦及幼兒。
仔細觀察長在黃土地里的糜子,有點類似于夏季路邊生長的毛毛蟲草,也叫狗尾巴草,細細的枝干頂端一束毛毛的纓子,布滿小小的果實顆粒。在一次觀看袁老關于雜交水稻意義的文章報道中,無意中了解到,狗尾巴草是小米的祖宗。古時農民會選擇顆粒大的狗尾巴草種子種植,經過一次次的選育,最終一部分演變成現在的小米。這個過程引申的還有一個成語“良莠不齊”,比喻好人壞人夾雜在一起。其中“良”指的是禾苗,“莠”指的是禾苗中混雜的狗尾巴草。因狗尾巴草葉子與禾苗相似,所以在未吐穗之前很難辨認。就如同潛伏在暗處的敵人,不到最后關頭無法明辨敵我。
無論是古先賢在糧食進化方面的付出,還是近代抗戰中的條件艱苦,如今的小康社會讓大家不再關注糧食和蔬菜,但糧食是國家的命脈,關乎國家的穩定與發展,這一原因從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在看到路旁的莊稼地,臨時下車察看糧食作物長勢,與在田間勞作的老鄉拉家常等等一系列親民舉措就可窺見其重要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小米能成為我們日常餐桌上隨意食用的美食之一,離不開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愿我們在食用時要心懷感恩,盡可能不浪費一粒糧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



發布日期:2024-07-29
點擊量:1050 作者:張濤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