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眨眼之間,我已在煤礦這片天地辛勤耕耘了長達 36 年之久。回首往昔,那一幕幕猶如影片般在眼前持續展播。從最初踏入煤礦時的懵懂青澀到如今即將退休的沉穩泰然,我與企業一同歷經風雨,共同前行,一同見證了彼此的蛻變歷程。
初進礦山 滿懷憧憬
猶記剛到煤礦工作那會兒,那時的我滿懷激情與憧憬,拿到調令的時候,我反復瞧了好幾遍,確定是下峪口煤礦機電工廠維修電工,學徒三年,基本工資 26 元。雖說我不知道維修電工具體是干啥的,不過父親和他的好友卻說,這個工作挺不錯,還講“緊車工慢鉗工,不緊不慢是電工”,不但不累,還是個技術活兒。
拿著調令,我激動的都不會走路,一路小跑奔向工廠的方向。從此我就是工人了,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喜悅如絢爛的煙火在心中綻放。那種激動與興奮,仿佛讓我全身的血液都沸騰了起來。今天這一紙調令讓曾經的迷茫瞬間消失,這充滿希望的新身份,是我人生的新起點,我看到新的希望。
走在礦區的大道上,看著來來回回上下班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礦山工廠自己努力的身影。說真的,我渴望通過這份工作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讓殘疾的父親,多病的母親過上更加安穩舒適的日子。我也夢想著能夠積累經驗和財富,同時我期待著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煤礦工人,贏得同事們的尊重和認可,為自己和親人贏得一份榮譽。
報到后,才發現車間沒有想象中寬敞明亮,到處都是黑乎乎的設備,心中的落差是有一點點的。面對各種型號電動機、各種開關、水泵我充滿了好奇,這一切對我這個新人來說既陌生又滿含挑戰。但我并未退縮,在師傅的帶領下,逐步掌握了維修電工的流程和技能,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在這個不大的小車間里一待就是十八年。
一路北上 鍛煉成長
2008 年響應“北移”號召,我毅然決然地報名,經過層層考核,最終我出韓城,過延安,進榆林,經過近十個小時,在傍晚的時候來到張家峁礦業公司。站在大門口,直面的山腳下有一棟二層小樓,從山坡上的架線可以判斷出那應該是變電所,也就是我的新崗位。左邊是正在建設的選煤廠,正對面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后來知道這里是我們的辦公大樓。
公司35KV變電站是智能化變電站,新設備、新工藝,這又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學習。我深知自身肩負的重任,在工作中不敢有絲毫松懈,面對智能化礦井的供電系統,首先要學會電腦操作,而電腦在那個時候并沒有普及,電腦監控,五防操作等,這些都需要從頭學起。
為了盡快提升自己的實操技能,我把40臺設備的名稱,承擔的負荷區域,操作流程一項一項地抄寫下來,對著電腦開始自己的“一指禪”,電腦上學習模擬,拿著操作流程去配電室對照型號再到配電柜模擬反復進行現場模擬。工作之余認真學習變配電的理論知識,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用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在變電所這個崗位上取得了優異成績,當我站在領獎臺上,我感到了自己的不易,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多年后,忽然在抽屜里翻出當年自己在變電所畫下的設備線路和名稱,我由衷得為當時的自己點了個贊。
文化之責 凝心聚力
企業文化堪稱企業的靈魂,它能夠凝聚人心,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2016 年我被聘為機修工區的企業文化員,為了能夠讓企業文化落實到每一位職工身上,我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主動積極的向職工講解企業文化理念,堅持組織職工用多種方式學習企業文化理念,深入職工中與職工主動交流,幫助職工去掉思想包袱。
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的新聞寫作水平,購買了基層通訊員寫作等書籍,并多次參加公司組織的通訊員培訓,通過學習和參加培訓讓自己的寫作水平持續提高,用文字講述身邊的好人好事,自己撰寫的稿件多次在《陜西煤炭報》《陜西工人報》等媒體刊登。與此同時還積極投入到創作中,積極參與公司的微視頻、微電影的創作和策劃中,先后創作出多部微視頻作品。
八年的企業文化員工作,讓我個人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也更加懂得了如何做好基層的企業文化推廣和宣傳工作。這個崗位讓我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如今我順利完成新老交替,告別了自己奮斗過八年的崗位,心中有太多不舍。
回首過往 展望未來
回顧這36 年的工作歷程,我心潮澎湃。我們經歷了三次煤炭低谷,也迎來了我們陜煤成為世界五百強的高光時刻。一同歷經了風雨,也一同迎來了彩虹。在即將退休的這幾年里,我會格外珍惜每一天的工作時光,繼續發揮余熱,站好最后一班崗。
風雨同舟三十六載,我與陜煤共成長。未來的日子里,不論我身處何處,我都會永遠銘記這段難忘的歲月,永遠關注著企業的發展。因為這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夢想,有我與企業共同成長的足跡。歲月如歌,轉瞬之間,我已在這片煤海中度過了三十多個春秋。作為一名五十多歲的煤礦女工,我見證了煤礦的變遷,也書寫了自己平凡的人生。



發布日期:2024-08-09
點擊量:1054 作者:李紅艷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