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永遠的歸宿和港灣。在神木市南邊距黃河不足三十里地的塬上,有一個小小的村落,那是我魂牽夢繞的家鄉。
作為一名資深的80后,記憶中的故鄉是貧窮積弱的。是妥妥的無水、無電、無路的“三無”地帶,煤油燈那微弱搖曳的光芒若隱若現,挑水的扁擔在肩頭嘎吱嘎吱作響,雨后鄉間土路溝壑縱橫、泥濘難行,這些情景仿佛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記得兒時在煤油燈下寫作業的情景,母親在一旁細心地幫我挑著燈芯,那微弱的燈光承載著我童年的夢想與憧憬。村里沒有自來水,為了生活用水,鄉親們需要挑著擔子到數公里外的溝里去排隊等候,那漫長的路途和沉重的擔子成為幾代人抹不去的烙印。而每到雨季來臨,村里的唯一的通村公路瞬間洪水肆虐,崎嶇難行,整個村子仿佛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一樣。然而,生活雖艱難,卻也充滿了快樂。在那并不優越的條件下,故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都裝滿了我兒時的歡聲笑語和珍貴記憶。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年輕有為的父親接過老村長的“擔子”,懷著滿腔的熱情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決心為鄉親們改變現狀。于是,在父親的帶領下,村里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通了電,告別了那昏暗的煤油燈時代;接著通了水,再也不用為了吃水而長途跋涉;然后修好了路,曾經泥濘難行的黃土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大道。從曾經的“三無”村變成了“三通”村,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更是新生活的起點。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故鄉的風貌日新月異。曾經光禿禿的山逐漸變得青蔥翠綠,曾經渾濁的水流也日漸清澈。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農村建設要求引領下,從脫貧攻堅到精準扶貧,一項項政策猶如春風拂過大地,讓村里的鄉親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福利,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三十年的時光匆匆而過,父親作為村支書,親眼見證了村里的點滴變化。鄰里之間的關系更加和睦,大事小情都洋溢著和諧的氛圍。如今的故鄉,不再是記憶中那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落,而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新農村。
我堅信,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的家鄉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或許未來,這里會有現代化的農業設施,高效的農產品加工產業;或許會有完善的教育和醫療體系,讓孩子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讓鄉親們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或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知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家鄉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我的思念和牽掛。我期待著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能看到它成為和美鄉村的標桿,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發布日期:2024-08-23
點擊量:1133 作者:李小峰 來源:救護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