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的窯洞,不僅是黃土高原上的一道獨特建筑奇觀,更是無數游子心中難以割舍的鄉愁。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座窯洞都銘記著歷史的痕跡,每一片田野都孕育著希望與夢想。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氣息,聽到淳樸的鄉音,品嘗到地道的農家美食。
我的家鄉便位于陜北這塊神奇的土地。神木的南邊,張家塔村落,一條蜿蜒的窟野河如玉帶般環繞著它。一排排窯洞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記錄了父輩們春耕秋收的辛勞,記錄了曾經家中老牛悠閑的步態,也記錄了兒時伙伴們在打谷場上歡聲笑語的童年。
昔日的鄉間小路,午時,在門前數著緩緩走過的羊群,曾是日常的快樂時光。隨著時代的演進,八〇的我們,走出了家鄉,開啟了漂泊的旅途。那句“家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的俗語,成了我們的口頭禪。年輕的人們紛紛離鄉背井,在外奔波,但心中始終難以忘懷的是那片故土。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隨著社會的發展,村里走出的年輕人,都積極投入了老屋翻修的熱潮中,老舊的窯洞一個個換上了時代的新風。曾經老人們常說的“玻璃窗子玻璃門,家里住著有福人”,現已映射在每一戶家庭。
曾經狹窄的羊腸小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變成了整潔的水泥路,大雨過后不再有泥濘的水溝。兒時的玩樂場所,搖身一變成了寬敞的廣場。各種休閑設施靜靜佇立,卻很少聽到兒時的歡聲笑語。
走在通村的大路上,近年來萎靡不振的棗林地,如今卻展現出了勃勃生機。經過精心設計與開發,轉變為一排排整齊的良田。每到夏天,像一片綠色的海洋,隨著微風卷起一道道浪花。大片的良田通過整體租賃的方式,為村民帶來了穩定的經濟來源,也為農村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交織中,隨著村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家鄉開始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河流兩岸的綠化工程持續推進,不僅美化了環境,也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同時,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等環保措施也在家鄉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實踐。這些努力使得家鄉的生態環境日益改善,變為了一個更加宜居、宜游的綠色空間。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家鄉也沒有忘記對老弱群體的關愛與扶持。政府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扶貧助困的工作中,建立養老院,對貧困家庭進行脫困幫扶,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這種人文關懷讓家鄉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也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鄉的發展前景變得更為廣闊。我相信,在鄉親父老的共同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下,家鄉將會變得更加美麗、富饒和和諧。



發布日期:2024-08-26
點擊量:1091 作者:張永濤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