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中秋佳節,正是身處各地的家人們“歡”“合”之時。中秋,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串串溫馨記憶的串聯,承載著家的溫暖、愛的甜蜜與成長的足跡。
小時候的中秋:月光下的童話
記憶中的中秋,總是與童年那片皎潔無瑕的月光緊密相連。那時的我,還是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大人總說,不能用手指星星。可是我還是喜歡用手指著星星,雖然這樣也數不清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中秋之夜,全家人會圍坐在院子里。爸爸會架起那張老舊的木桌,媽媽則忙碌于廚房與院落之間,端出一盤盤精心準備的月餅、水果和茶水。月餅是自家做的,外皮酥脆,內餡甜而不膩,每一口都是滿滿的幸福滋味。
最令我興奮的,莫過于聽爸爸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月光如水,灑在爸爸慈祥的臉上。他的聲音仿佛有魔力,讓那些古老的傳說變得生動而真實。我仰望星空,試圖尋找那輪明月中的嫦娥與玉兔,心中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向往。
長大后的中秋:思念與團圓的交響
時光荏苒,當我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中秋的意義開始多了幾分深沉。離家求學、工作的日子里,中秋成了一年中最期盼的節日之一。每當這個時候,無論多忙,我都會設法回到那個熟悉的小院,與家人共度佳節。雖然路途遙遠,但心中那份對家的思念如同導航燈,引領著我歸家的路。
長大后的中秋,不再只是聽故事、吃月餅那么簡單,更多的是與家人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感受那份久違的團聚喜悅。我們會一起動手做月餅,嘗試新的口味。那份共同參與的樂趣,讓月餅的味道更加香甜。
當媽媽以后的中秋:傳承與創造的溫馨
歲月流轉,當我也成為了一位母親,當了媽媽之后,對月亮的關注也更多了,這關注來自孩子的童言童語,“媽媽,月亮呢”“媽媽,月亮是彎的”“媽媽,月亮好像被烏云遮住了”“媽媽,今天的月亮好亮啊……”
孩子讓月亮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影子。學校為了讓孩子也能感受到中秋的傳統魅力,特組織了幼兒園月餅制作活動。
那天,幼兒園里洋溢著歡聲笑語,孩子們穿著小廚師的圍裙,小手沾滿了面粉,卻樂此不疲。在他們的眼中,月餅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種創造與探索的過程。現場的老師耐心地指導她們揉面、包餡,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愛的溫度。當一個個形態各異、卻又不失可愛的月餅出爐時,孩子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與滿足的笑容,而我在下班的第一時間,就欣喜地品嘗到了女兒親手做的月餅,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傳承的力量,以及作為母親的幸福。
中秋,就這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延續。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情感的紐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承載著愛與希望。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那份對家的眷戀、對團圓的渴望,始終如一,溫暖著每一個漂泊的心靈,照亮著回家的路。



發布日期:2024-09-16
點擊量:1005 作者:賈艷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