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中秋、國慶是中國老百姓重要的節日,也是“四風”問題易發多發的節點,對黨員干部來說就是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考點”。今天精選幾個共產黨人的廉潔小故事,以供大家學習。督促公司全體黨員干部要加強自我管理,嚴守紀律底線,繃緊思想之弦,做好家庭成員和身邊人的表率作用,帶頭遵守廉潔過節規定和作風建設紀律要求,經受得住“廉關”考驗!
①王進喜:公家的東西一分也不能沾大慶石油會戰初期,糧食定量低,職工們吃不飽,王進喜就叫老伴兒把玉米面炒好,裝在袋子里帶在身邊,吃飯時就抓把炒面充饑,有時干糧袋忘記帶了,就借故走開餓一頓,從不吃井隊的飯菜。對王進喜來說,餓上一兩頓是常有的事。他同母親給全家定了一條規矩:“公家的東西一分也不能沾!”
王進喜有嚴重的關節炎,上級領導照顧他,給他配了一輛吉普車,王進喜就用它來送料、送糧、拉職工看病,成了大隊的公用車。這輛車工人、干部都可以用,唯獨王進喜的家人不能用。就連王進喜的老母親病了,還是王進喜的大兒子用自行車推著去衛生所看病。
②焦裕祿:廉潔自律、不搞特殊化
1963年初的一天深夜,焦裕祿還在燈下看文件,大兒子焦國慶從外面回來,愉快地告訴父親剛剛看了戲。焦裕祿問他誰給他買了票?國慶說,他一說自己是焦書記的兒子,檢票的叔叔就放他進了門。焦裕祿眉頭一皺嚴肅地問道:“國慶,你看戲不買票對嗎?”國慶說:“我是小孩,沒人在意。”
焦裕祿說:“年齡小就知道占公家的小便宜,長大了就會貪大便宜,這是很危險的!演員唱戲,是一種很辛苦的勞動,看白戲是一種剝削行為!”。焦裕祿從自己兜中掏出了兩角錢,交給了國慶,語重心長的教導說:“從小就要養成公私分明、為人民服務的好品德,不要以為爸爸是書記,就要搞特殊。明天把錢送給檢票的叔叔,向他承認錯誤。”此后,焦裕祿又經過深入思考制定了“干部十不準》文件。
③總司令的“借款信”
1937年初冬,抗日戰爭的主戰場華北地區一片蕭瑟,駐扎在山西洪洞戰地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提筆寫了一封“借款信”。原來,在外領兵打仗多年的朱德得知家中近況頗為寥落,已經到了揭不開鍋的境地。一想到自己80歲的老母親在這個荒年可能吃不飽也穿不暖,朱德心里雖急,卻因囊中羞澀而無可奈何。這時,他想到了在四川瀘州開藥店的好友戴與齡,希望他能接濟一下家中老母。但這筆錢,總司令卻明確表示,還不起也并不打算還。“我十數年實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貳佰元中幣,速寄家中朱理書收。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作捐助吧。”
戴與齡小朱德兩歲,兩人一同參加過科舉考試,都考過了鄉試和府試。朱德在德國和蘇聯學習期間,戴與齡曾多次接見朱德,后來還追隨朱德參加了南昌起義,他們是惺惺相惜的多年摯友。接信后,戴與齡隨即給朱德家里寄去了兩百元中幣,差不多是現在的四萬元。作為八路軍總指揮的朱德“十數年實無一錢”,著實令人震驚。
④總理拒進家門
1960年的一天,周恩來總理罕見地對秘書何謙發起了火,而讓總理發脾氣的原因,正是何謙未經總理允許,擅自修繕了總理的住所——西花廳。新中國成立以后,周恩來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廳內工作和生活。這個長方形的四進庭院建于清朝末年,曾是溥儀父親居住的花廳。陳舊、陰暗、潮濕,夏天青磚地上常泛出一層白色的堿花,屋內木頭也有些腐朽了,梁柱上的漆皮剝落得厲害,這就是總理的住所。時間久了,秘書何謙也看得十分心疼,屢次勸總理將西花廳適當修繕一番,但都被回絕了。
1960年初,周恩來赴廣東出差兩個月,正好那段時間鄧穎超也沒在北京,何謙趁此機會對西花廳做一些維修,在潮濕的青磚上鋪上木地板、封嚴漏風的窗戶、更換發霉的舊地毯及舊燈具、將已經破了的白布窗簾換成較厚的呢子窗簾……誰知周恩來視察歸來,還沒踏進屋門,就發現了這些變化,于是便有了大發雷霆的一幕。
后來,在周恩來的堅持下,工作人員把西花廳的地毯、燈具、窗簾等能夠挪動的東西全部搬走。已經修繕好的地板、窗戶,再換的話,又是一筆費用。周恩來只好讓秘書算賬,換過的東西他要個人付款,絕不用國家的錢。他說:“國家現在這么困難,各方面建設都需要資金,怎么能用公款為我家里裝修,這是不能允許、不能容忍的。”等西花廳恢復了舊貌,周恩來才進了家門。
事后,他一直對此事耿耿于懷,多次在國務院辦公會議上檢討自己,并教導秘書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要影響一大片。你們花那么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這樣一級學一級發展下去怎么得了?”
結語
“德正則事業興,德厚則根基深”。牢固樹好“風向標”,加強道德修養,始終把靈魂置于高處,才能做到臨難不怯、履險不懼、擔責不誤、受屈不計,時刻把握嚴以修身的基本要求,自覺固本培元,完善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