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倡導的美德,也是為官從政者的基本底線。然而在滾滾紅塵、物欲橫流的今天,許多官員卻忘記了廉潔的本質,將貪欲當成了追求目標,把權力作為牟利工具,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回望歷史,古今中外皆有教訓。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清楚地意識到貪欲會給國家帶來毀滅性的后果。朱元璋曾經給手下官員算過一筆賬,告誡他們:“老老實實守著俸祿過日子,就如同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但日日可汲,取之不盡。”這被后人稱為“一口井哲學”。它提醒官員們,知足守本,拒絕非分之財,才能保持長久的安穩。然而在現實中,總有一些人按捺不住內心的貪念,跳出“井”去謀求“井外之財”,最終卻落得身敗名裂的結局。
腐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往往是因為一些官員的心理失守,逐漸被小利益所誘惑,最后步步淪陷,身陷囹圄。細究其原因,除了權力的失控與監管的缺位,更有官員們自我修養的嚴重缺失。許多貪官開始時或許也曾有廉潔之心,但當面對名利、金錢、美色的誘惑時,他們的意志卻在一點點瓦解,逐漸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寧可沒錢,不可傷廉。”廉潔的品質,是我們的立身之本,而一旦失去了這份底線,便如同絲織品被放入染缸,染上了污濁的顏色,難以再恢復潔白。
為何廉潔如此難以保持?其實,廉潔與不廉潔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廉潔的人能夠堅守內心的清明,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而一旦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開始有了“撈一把”的心思,便會滑向貪腐的深淵。古人云:“官清則民富,民富則國強。”清廉的官員才能推動社會的正氣,帶來長治久安的國家局面。廉潔是為官者的道德要求,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堅持太難了。但正是因為難,才顯得尤為珍貴。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身處高位還是默默無聞,都應該以廉潔為鏡,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一顆純凈的心靈,活出生命的真正意義。讓我們共勉:廉潔立身,清白做人,用自己的行動與堅持,為社會正氣的弘揚貢獻一份力量。



發布日期:2024-11-11
點擊量:700 作者:菅彬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