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如同璀璨的星辰,點綴在中華文化的夜空中。在那個風雅頌德、才子佳人輩出的年代,詞人們不僅以筆觸描繪江山美景、抒發家國之思、表達親情友情,更在詞作中深刻地表達了崇尚德行、廉潔自律、反對貪污的高尚情操。

清心直道,明志方得致遠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包拯在《書端州郡齋壁》開篇即點明,清廉之心是治理國家的根本,而正直之道則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公元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面對端硯這一貢品帶來的貪腐之風,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清廉,嚴格規定只按進貢需要數額交納,自己更是一硯不取。這不僅是對貪腐的堅決抵制,更是對為官者品德的崇高追求。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包拯以樹干喻人,強調只有正直、有才能的人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以精鋼自比,表明自己寧折不彎、不愿枉道而行的高潔品質。他深知,糧倉充實時,那些貪婪的鼠雀兔狐之輩會趁機作亂,而貪官污吏也會因貪欲得不到滿足而發愁。因此,他更加堅定了清廉自守的決心,不愿留下讓后人蒙羞的污點。
包拯以鐵面無私、廉潔奉公著稱,其《書端州郡齋壁》一詩,不僅是對個人品德的堅守,更是對為官之道的深刻詮釋。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廉潔奉公、剛直不阿的真正含義,成為了后世學習的楷模。
修身齊家,傳承清廉家風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宋代詞人蘇軾的人生信條,他不僅在個人修養上追求高潔,更在家庭中傳承清廉之風。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不僅是對個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對家人的教誨。
蘇軾一生坎坷,但他始終堅持清廉自守,始終保持著一顆清廉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生活哲學,正是對清廉自守的最好詮釋。在他的影響下,蘇家的子孫也多有清廉之士。蘇軾的弟弟蘇轍,同樣以清廉著稱,官至尚書右丞,他的《上樞密韓太尉書》中寫道:“臣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展現了清貧自守的精神傳承。
堅守清廉,守護心靈凈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不僅是對生死無畏的宣言,更是對忠誠與清廉的終極詮釋。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文天祥堅守節操,寧死不屈,其“一片丹心”如同“冰心在玉壺”,映照出為官者應有的高潔與純粹。“冰清玉潔”不僅是文人的自我期許,也是宋代士人普遍追求的精神境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則借梅之傲骨,抒發自己不慕榮華、堅守清白之志的崇高情懷。“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即使梅花凋零,被碾作塵土,它的香氣依然如故。這不僅是梅花堅韌不拔、操守如故的寫照,更是陸游對清白人格無悔信仰的堅定表達。他以梅之傲骨,抒發了自己不慕榮華、堅守清白之志的崇高情懷,成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
宋代詞人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將廉潔思想融入詞作之中,不僅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為我們的道德修養和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這些詞作跨越時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藝術形式,繼續激勵著我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清白的人生道路。品味宋詞中的廉潔思想,如同一面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輝與陰暗,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清廉自守、勤儉戒奢的美德都應當被我們銘記于心,并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踐行。



發布日期:2024-11-12
點擊量:1029 作者:李睿清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