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的長河中徘徊,總有一些記憶如璀璨星辰,照亮心底最柔軟的角落。記憶中的年味,總是與殺豬季緊密相連,那是一段充滿煙火氣與歡樂的歲月,每每想起,都讓我沉醉在那濃濃的鄉情之中。
每到春季,村里便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忙著去挑選一兩個小豬仔。那時的豬仔,是農家生活的新希望,大家像呵護寶貝一樣,盡心盡力地喂養著。沒有現成的飼料,漫山遍野的野菜便成了豬的主要食物,再加上自家種的玉米面、碾出的糠皮,一頭頭小豬就在這樣純天然的喂養下茁壯成長。
夏日里,豬在圈里哼哼唧唧,孩子們則在一旁嬉笑玩耍。午后,大人們頂著烈日去田間割豬草,一背簍一背簍地背回來,切碎了拌上粗糧喂豬。豬吃得歡快,尾巴搖得像撥浪鼓,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命運而歡快地舞蹈。
等到冬季,殺豬季便正式拉開了帷幕。這時候殺豬,一是為了迎接新年,讓一家人能在過年時盡情享受豐盛的豬肉大餐;二是冬季寒冷的天氣便于豬肉的保存。殺豬那天,天還未亮,家里的長輩們就開始忙碌起來,燒熱水、準備殺豬的工具。鄰居們也紛紛趕來幫忙,大家圍在一起,談論著東家的豬養得有多肥,西家的豬能賣多少錢,歡聲笑語回蕩在小院里。
豬被從圈里趕出來時,似乎預感到了什么,拼命地掙扎著。但在幾個大漢的合力下,它還是被穩穩地按在了案板上。隨著一聲嘹亮的豬叫,豬血噴涌而出,被接在早已準備好的盆子里。女人們則在一旁緊張地忙碌著,有的幫忙燒水燙豬毛,有的準備清洗豬內臟。孩子們在人群里鉆來鉆去,既害怕又好奇地看著這一切。
燙豬毛可是個技術活,水溫要恰到好處,高了會燙壞豬皮,低了豬毛又褪不干凈。男人們用瓢舀起熱水,一遍又一遍地澆在豬身上,然后迅速地用刮刀刮去豬毛。不一會兒,一頭黑毛豬就變得白白胖胖,光溜溜地躺在案板上。
分割豬肉的時候,大家更是興奮不已。豬頭、豬蹄留著過年當下酒菜,五花肉用來做紅燒肉,排骨可以燉湯或者紅燒,每一塊豬肉都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而此時,整個村子都彌漫著燒豬肉、煉豬油、炒豬肝的香味。游竄在村子里,那濃郁的肉香直鉆鼻腔,讓人垂涎欲滴。
小時候,只要哪家開始殺豬,就能吃上好幾天的殺豬菜。挨家挨戶都會互相端一碗,那是一種分享,更是一種濃濃的鄉情。大人們總是叮囑孩子,吃了豬肉不要喝涼水,小心壞肚子,畢竟一年也吃不了幾天油大的飯菜。在我的記憶中,神木人習慣用豬肉燴酸菜、豬肉炒粉條,那酸白菜是自家罐子里腌的,酸爽可口,與肥美的豬肉搭配在一起,堪稱絕配。一大鍋豬肉燴酸菜在鍋里翻滾著,熱氣騰騰,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得滿嘴流油,幸福滿滿。
后來,村里的人大都搬到了城里,養豬的人家越來越少,那種熱鬧的殺豬季場景也漸漸成為了過去。但那份記憶,卻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為了我對年味最深刻的詮釋。
今年,恰逢有機會去朋友家吃殺豬菜。進村口的那一刻,看到村民們忙著宰豬、褪豬毛、收拾豬肉,那熟悉的場景讓我激動不已,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流行辦 “殺豬宴”,其實就是大家湊在一起,吃個氣氛,圖個熱鬧。看著那滿滿一鍋的豬肉,我饞得直流口水,小時候根本舍不得弄這么多純肉,大都以燴菜為主。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豬肉不再是過年才能吃到的稀罕物,但記憶中的殺豬季所蘊含的那份濃濃的鄉情、那份對新年的期盼、那份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卻永遠無法被替代。它是歲月的饋贈,是心中永遠的年味。



發布日期:2024-12-16
點擊量:930 作者:艾子淇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