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冬至,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相傳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吃了以后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每當冬至來臨,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起來,準備這一頓意義非凡的餃子宴。廚房里,大人們搟皮的搟皮,包餡的包餡,歡聲笑語中,一個個餃子如同小船般整齊地排列在案板上,等待著下鍋的那一刻。孩子們則圍在灶臺邊,眼巴巴地看著鍋里的餃子翻滾,期待著那一口熱騰騰的美味。
餃子的餡料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有的人喜歡豬肉大蔥的經典搭配,有的人偏愛韭菜雞蛋的清新口感,還有的人則鐘情于三鮮餡的豐富層次。每一種餡料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味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而餃子的形狀也是多種多樣,有的精致如藝術品,有的則簡單大方,但無論哪種形狀,都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冬至這一天,除了吃餃子,還有很多與之相關的習俗和活動。比如,有的地方會在冬至前后舉行祭祖儀式,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有的地方則會舉辦各種娛樂活動,如舞龍舞獅、放鞭炮等,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這些習俗和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冬至,不僅是一個節氣的轉換,更是一個家庭的團聚時刻。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無論人們身處何方,都會盡可能地回到家中,與家人共度這個溫馨的時光。一盤熱騰騰的餃子,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親情的力量。在餃子的香氣中,人們圍坐在一起,聊著家常,分享著彼此的生活點滴,這份難得的團聚時光讓人們倍感珍惜。
冬至吃餃子,不僅是一種習俗的傳承,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每一口餃子都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人的深深思念。在這個寒冷而漫長的冬夜里,一盤熱騰騰的餃子如同一束溫暖的光芒,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也溫暖了人們的心靈。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或許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親手包餃子、煮餃子了。但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卻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無論是在家中享用著家人親手包的餃子,還是在餐館里品嘗著各式各樣的餃子,人們都會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那份來自心底的溫暖和幸福。因為,冬至的那一盤餃子,不僅僅是一頓飯那么簡單,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發布日期:2024-12-21
點擊量:881 作者:張帆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