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古人之言,至今振聾發聵。它提醒我們,常懷“照鏡”之心,方能洞見自身的不足、得失與榮辱。唯有讓“腐敗”徹底遠離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清正廉潔之光普照四方,社會方能正氣充盈,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廉潔,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寶貴品格。回溯千年文明史,清廉之風猶如不滅的明燈。北宋周敦頤詠蓮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道盡高潔自守的志趣;明代于謙以石灰自喻,“烈火焚身渾不畏,但求清白在人間”,彰顯了剛正不阿、清白留世的錚錚鐵骨。無數先賢早已將廉潔奉公視為修身齊家、經世濟民的基石。它不僅是崇高的境界和必備的素養,更是深植于民族血脈的精神圖騰,成為世代相傳的處世圭臬。“清風涼自林谷出,廉潔源從自律來”,這句古諺深刻揭示了:清廉之氣,生于自然林壑之間;而廉潔之行,則源于內心深處的自我約束。
《元史·許衡傳》中記載的故事發人深省:盛夏酷暑,許衡途經河陽,口渴難耐。路旁梨樹果實累累,眾人爭相摘食解渴,唯獨他端坐樹下,不為所動。面對“亂世梨無主,食之何妨”的勸解,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吾心自有主!”此舉看似迂闊,實則閃爍著自律精神的光輝。在誘惑面前保持定力,不為物質所役,不為利欲所迷,絕非易事。這是一種可貴的自我掌控能力,源于強大的精神支柱、淡泊的心境和高尚的人格修養。許衡的“心主”,正是廉潔的根基。廉潔的真諦,不僅在于外在的規條約束,更在于內心的自我凈化與恪守。當心靈變得澄澈,便能超脫于世俗名利的競逐,不為蠅頭小利所動,從而洞察人生真諦,守護一身清白。
歷史的楷模猶如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效法先賢,見賢思齊,將廉潔內化為
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在追逐夢想的征途中,時刻以廉潔的尺度丈量言行,使之成為我們最堅不可摧的鎧甲,抵御一切侵蝕與腐化。唯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根基才能更加穩固,國家發展方能行穩致遠,民族復興的偉業也必將迎來更加璀璨的明天。愿廉潔的樂章在時代長空中激昂回響,讓清廉的光芒在歷史的星河中恒久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