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機運工區緊扣“四種經營理念”,以“省下的就是賺到的”為共識,將創新思維融入設備維護、配件管理的全流程,在看似尋常的環節里挖出“真金白銀”,讓主運輸系統不僅“跑得穩”,更“算得精”。
“舊物新生”小改造撬動大成本
走進機運工區的學習室,墻上掛著的一組對比數據格外醒目:“原價3000元的給煤機托輥,更換軸承僅需50元”“聚氨酯清掃刀片月成本3.5萬元,改用廢舊膠帶后歸零……”這些數字背后,是機運工區對“修舊利廢就是增收”的深刻踐行。
最典型的當數給煤機托輥的“二次復用”。過去,托輥磨損后直接報廢,如今通過精準更換內部軸承,原本要花大價錢更換的整套托輥,現在只需幾十元就能“重獲新生”。類似的巧思還延伸到清掃器上——重錘清掃器與人字清掃器的刀片,過去依賴昂貴的聚氨酯材質,如今用廢舊阻燃整芯膠帶裁剪替代,既保證了清掃效果,更直接砍掉了每月3.5萬元的耗材成本。

“自主攻堅”小發明解決大隱患
主運輸系統的穩定運行,離不開一個個細節的精準把控。針對膠帶跑偏這一“老大難”,工區機運一班自主設計制作了“可調上架子”。這個看似簡單的裝置,通過優化支撐結構與調節功能,大幅提升了膠帶運行的穩定性。“以前膠帶跑偏不僅灑煤,還容易拉回煤,現在幾乎看不到這類問題。”現場操作工白小平說。更關鍵的是,這個自制裝置穩定性可靠,徹底杜絕了因跑偏引發停機檢修的風險。
同樣被攻克的還有回程段卡堵難題。過去,大塊煤易卡在人字清掃器與縱梁之間,導致頻繁停機。該工區通過改造縱梁布置方式,為煤流“讓”出順暢通道,主運輸系統的開機率顯著提升。“少停一次機,就能多運幾百噸煤,效率就是效益。”機運一班班長張建軍算了一筆明白賬。

“常態修復”小積累匯聚大成效
降本增效不是一陣風,而是融入日常的習慣。在機運工區,“能修則修、能用則用”已成為全員共識。上半年,工區常態化開展華寧配件、防護設施、電氣配件、托輥架等修復工作,累計完成各類加工件610余件,修復電氣設備配件27件,直接節省成本62余萬元。
“這些修復件可不是‘湊合用’,我們嚴格按照標準檢測,確保性能不低于新品。”負責修復工作的技術員王艷飛介紹。從托輥架的焊接加固到防護設施的除銹翻新,從電氣觸頭的打磨調試到加工件的尺寸校準,每一件修復品都經過嚴格把關,重新“上崗”后依然可靠耐用。
從“換新”到“復用”,從“外購”到“自制”,從“被動修”到“主動管”,機運工區的實踐,正是“四種經營理念”落地生根的縮影。這些看似微小的創新,不僅讓主運輸系統運行更高效、更安全,更讓“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是利潤”的理念深入人心。正如工區區長朱聿順所說:“經營理念的落實,不在口號有多響,而在行動有多實。我們將繼續盯著細節做文章,讓主運輸系統成為礦井降本增效的‘硬支撐’。”
如今,主運輸系統的皮帶依舊轟鳴,但其中蘊含的“精打細算”智慧,正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發布日期:2025-09-05
點擊量:439 作者:張帆 李鑫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