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農村久住的人,大都不操心星期幾或者幾月幾日,最在意的日子大概是趕集會了,特別是對于一個從未曾離開過小山村的孩子,能去鎮上見識一下琳瑯滿目、稀奇古怪的商品攤的好奇心是很強烈,若能買上一件玩具或吃上一個冰棍,那得有多高興,而我就是其中的那一個。
農歷每月逢四逢九是花石崖鎮的集日,這趕集的日子沒有專人組織,更沒有約定,也不知道多少年前形成的習慣。趕集那天小鎮周圍十里八村的人從四面八方全涌來,有步行的、騎牛的、騎車的,最風光的就是擠滿了人的三輪車了。趕集的強烈愿望在我七歲左右時,驅使我必須要有所行動,為了避免每次趕集前被父親偷偷的丟在家中或者被母親強行拉下,趁著父母吃早飯時就餓著肚子提前來到村口的石崖畔下,一直等到父親在距我三五百米時一閃而出,一路保持著這個距離偷摸的跟著,被發現呼喊追趕都無濟于事了,就這樣實現了我朝思暮想的第一次趕集。
來到集市,映入眼簾的是人潮涌動、摩肩接踵,喊聲叫賣聲,人聲鼎沸。所賣之物皆是與耕作、日用、衣物等有關的生活必需品,無奢華、無用之物。以前物質貧乏,出行不便,特別是在這僻遠落后、溝壑縱深的黃土高原,集會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錯過了趕集的日子,在小鎮這周圍至少幾天內可能沒地方去買需要的物品。從鎮中學橋頭前的糧食加工坊到戲臺對面河畔的牛羊市場,從鎮小學陰灣路到正街的三岔口,門市門前,一街兩旁滿滿當當都擺滿了各種吃的、穿的、用的東西,攤點相連,吆喝之聲不絕于耳,吸引的人們目不暇接。
從北面的鐵皮房子開始,依次是收綠豆、豇豆、黑豆、黃芩、柴胡等不同的土產品,門前擠滿了滿載的牛車,商販們會上前隨手解開裝滿貨物的尼龍袋,把手猛地伸到袋子中間抓一把出來,時而放在嘴里嚼,時而用指甲掐開,認真的甄別貨物的品相。確定是否有變質的、水分是否曬干、還是有小石子等雜質,而一旁的賣家則會時不時的說一句“天爺爺家,明明土里出來的東西么,你能把土除盡了”。商販們就會乘機開始要挾要除土、除皮的少斤秤了,討價還價,如此磨蹭一會,幾經數次,經過旁人“打幫”后,雙方同意買賣做成,商販臉上笑吟吟的在數錢付款,賣家則心頭樂滋滋的將貨物搬到店里。
售賣生活用具的那些攤子大部分是從高家堡鎮一早趕來的,密密麻麻的擺著花紅柳綠的被套、粗細布料、過時的衣服,各式各樣的不銹鋼盆、勺子、鏟子、銅鍋、鋁鍋、菜刀、篩子、擦子、撈撈飯用的笊籬、搗蒜錘錘和蒜缽子……樣樣都有,老板一般都是夫妻二人,一會講價錢、一會從橫跨腰間的包里找零錢。買東西的人拿起這個鍋掂一掂重量,拿著那個篩子對著太陽照照窟窿眼大小,選好中意的,說好了價錢,從布衫里面的內兜里掏出里三層外三層裹著的票子,有零有整,一手拿貨,一手給錢。
集快散的時候,我又累又餓,兩腿發軟,邊走邊瞅,一直跟著父親走到鄉政府門口的小吃攤前。心想父親本來不同意我跟他來趕集的,可想而知肯定不讓我吃涼皮,看著我直勾勾的眼神,父親掏出了包裹著幾層的零錢要了一碗涼皮,我頓時就來了精神。為了讓父親下次能帶我趕集,也就沒敢提要買帶發條的綠皮青蛙,這也是我現在看見綠皮青蛙就一定會給兒子買的原因,因為玩具就是兒童的天使。
后來,我常跟著父親去趕集,還能幫上忙,如此有許多年。趕集給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和向往,趕集伴隨了我的童年。



發布日期:2022-09-15
點擊量:1642 作者:何忠雄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