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選煤廠設備在智能化建設中不斷升級,工藝不斷完善的良好形勢下,積極強化設備精細化管理,根據礦井原煤生產情況對篩板、分選密度及時調整,大大提高了分選精度,保證了精煤率,為降本增效,管理增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每一臺設備都要精心呵護。“我的日常工作其實和月嫂照顧小孩差不多,照料好設備就像照料好剛出生的嬰兒一樣,需要很強的責任心,機器也是有生命的。”十幾年來,該廠職工始終把維修設備的責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日常維護中,他們肯動腦筋,勤于觀察、善于創新,個個練就一手檢修“絕活”:眼觀、手摸、耳聽。“眼觀”,在設備運行中,通過觀察口觀察篩分情況,初步判斷篩板是否堵塞;“手摸”,在設備巡檢中,對減速機等通過徒手測溫與測溫槍溫度上下波動相差1-2℃;“耳聽”,通過耳朵聽設備運行情況,從而判斷設備是否有異常情況。
一臺一檔提升設備健康指數。一設備一臺賬成為該廠各設備的“身份證”,從設備進廠開始,對設備的各項信息就開始登記造冊,方便日常管理。在發揮原有的設備全生命周期“身份證”作用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設備的維護、保養等“日常檔案”,把每臺設備的維護保養時間、檢修時間、容易出現的問題情況等信息都詳細記錄;創新推行“一臺一檔”設備管理,為每臺設備制定專屬的標簽,現場巡檢發現問題,以便及時進行檢修、降低設備故障率,提升設備健康指數。
修舊利廢集約顯成效。“看看這些舊件,經過我們的組裝,又是一個皮帶秤防爆顯示器儀表箱,重新投入‘戰場’,使用起來和新的沒有啥區別,一個能節約3萬元左右。”該廠車間主任指著舊件組裝好的皮帶秤防爆顯示器儀表箱說。
該廠以“設備精細管理、降本增效”為契機,全體職工一直以降本增效為切入點,立足本職崗位,圍繞降本增效想辦法、做實事。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由“要我節約”轉變為“我要節約”,,堅持“能修不舍棄”的原則,既節約了材料費用又提高了職工維修技能,同時也強化了職工的節約意識和創新創效意識。



發布日期:2021-03-30
點擊量:1571 作者:劉艷桃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