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就是自己家里的風氣,家里的風氣好不好就會影響到子孫后代,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好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而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淀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和思,良好家風因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不為富動,盡職敬事,誠信待人。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著家人,讓子女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習總書記的話中我們領悟了家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一種無言的教育,一個家庭營造出來的濃厚氛圍,讓我們知道了家風對家庭影響的重要性,我們要將“仁義禮智信”和社會道德在整體良好家庭教育的氛圍中體現出來,種在孩子的心里,一代人影響一代人,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和做人的禮儀,通過真善美的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中國人禮儀之邦是從小家開始傳揚。但是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淀,應該加強教育,反復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家風看起來很抽象,實際是很具體的,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意識培養是關鍵。我們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崇尚氣氛很必要。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
言傳身教心向往之。都說家長是孩子的老師,這一點也不錯,耳濡目染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你的穿戴、舉止、觀點、接人待物等,無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道德應當人人都明白。
環境美好是氛圍。居家里外,干凈、明亮、整潔、有序,去朋友家串門,有的家庭還很注意家風家教文化,懸掛著激勵感人的家訓格言,如“敦行致遠,吃虧是福”、“家和萬事興”等等,讓人置身其中,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一種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因此,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或施教的重點是塑造孩子的的性格、氣質、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等,即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而人格是內在的東西,必須依靠良好家風的熏陶,才能滲透到骨髓。培養、教育孩子是一個相當漫長的熏陶、浸潤的過程,是通過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實現的,不能指望通過“短平快”的方式立竿見影,必須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沒有良好的家風是不可能的。而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里,諄諄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讓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當然,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程門立雪”、“孔融讓梨”、“鑿壁偷光”、“聞雞起舞”等等這些古人流傳的故事也向我們訴說了尊師重教、謙和禮讓、刻苦學習、不懈努力的各種優良品質,這是我們當代年輕人需要注重培養的好修養,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做真善美的事,流傳我們當代的故事,把當代的好家風流傳后世,影響和激勵新的一代青年。
“潤物細無聲”,這就是無言的教育-家風,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立德、立言、立行”都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與社會風潮和良好風尚相適應,引導青年行的正、立的直,用行動譜寫中華兒女良好風貌和道德品質的傳奇。



發布日期:2021-08-31
點擊量:1709 作者:郝玉梅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