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五月,藍天白云下,走進公司,花香撲鼻而來,杏子掛滿枝頭,處處生機盎然。綠色正成為公司發展的最美底色,化作張家峁人的“幸福不動產”。
發力綠色布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公司堅持“生態優先、源頭防治、過程管控、總量控制”的管理方針,全面實施“11345”生態環保管理模式,推進生態修復治理,以綠色執筆,繪就生態新畫卷。

“立體生態示范農林業種養殖區全面建成,可種植綠色有機蔬菜等十多種農作物約100余畝。”公司地質防治水管理中心張池介紹。
“主要污染物均穩定達標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顆粒物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了58.3%、43.5%,37.4%,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約23.93噸,為公司綠色低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司環保負責人說。
公司堅持提升生態環保管理水平,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修復治理。環保成績的背后,是國企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公司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助力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打造亮點工程
近年來,公司堅持打造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的生態環保亮點工程,逐步破解生態環保與企業發展并重的難題,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需求和關鍵領域,實施綠色低碳技術攻關。
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輸水管線順利貫通,輸水能力8000立方/天(外排水量約5000立方/天);采空區煤矸石填充注漿綜合治理工程,每年可處理煤矸石50萬噸;地熱能科研示范在礦區先行試驗,利用地熱清潔能源代替傳統供熱方式,為非采暖季生產、生活提供熱源……
公司聚焦節能、減排、降耗、治污、環保等關鍵領域,運用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綠色變革,構建精準突破、系統集成、全面覆蓋的亮點工程,以生態環保高水平保護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公司堅持以綠色執筆,繪就生態新畫卷。通過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成國內煤炭行業首個“智能+”生態環保平臺,對大氣監測、水資源管理、固體廢物監控等14個子系統主要數據進行采集和共享。
守護碧水藍天
如何讓碧水藍天成為常態,而不僅僅是短暫停留,對張家峁來說,道阻且長。守護住“張家峁藍”,更要因地制宜,鞏固生態修復治理建設成果。
公司通過持續推進立體生態示范區建設和有序推進生態治理工作,打響碧水藍天保衛戰。結合實際,創新“休閑旅游+生態農林業”的作業模式、“梯田+經濟果林”的產業模式,建成立體生態農業示范區及蔬菜大棚+農家養殖基地。
“2022年,全年投入資金約8156萬元,主要用于礦山動態監測、采空區裂隙填充、植被恢復、損毀土地復墾、地質災害治理等。”公司環保工作人員丁慧介紹。
“累計治理塌陷面積約18275畝,為礦區老百姓生產、生活和公司井下生產作業提供安全保障。”丁慧說。
當微風再次吹過,眼前盡是“張家峁藍”亮麗的底色。生機勃發、綠意盎然的張家峁礦區,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踐行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生態環境保護擔當,向著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目標昂首闊步。



發布日期:2023-06-11
點擊量:1682 作者:高大偉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