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新發展理念,按照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大數據平臺建設實施方案》,為進一步提升生態修復治理能力和水平,積極探索礦產資源開發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陜煤生態模式”,張家峁礦業公司與陜西生態產業公司積極展開內部協作,按照“一個平臺、一套標準、一個數據庫、一張圖”的整體建設思路,從2021至2023年為期三年共同打造了張家峁煤礦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預警系統。

2021年至今,通過建設張家峁煤礦《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實現了張家峁煤礦礦山地質災害、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含水層破壞、水土環境質量變化、土地資源損毀系統的全方位監測和對張家峁煤礦實施工程的規劃、設計、立項、勘查、設計、監測、監理、施工、進度、驗收、基金使用進行全過程動態管理。與此同時,該系統還直接將與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大數據平臺的銜接,實現了省、市、縣、礦山企業四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互聯互通,構建“空-天-地”立體動態監測網絡。隨著動態監測點位的在公司廠區及新舊工作面塌陷區的布置及數據的實時更新,結合監測數據成果的研究分析,進一步掌握了礦山地質環境發展趨勢及動態變化規律,為張家峁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綠色礦山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2021至2023年隨著礦山動態監測平臺不斷深入,現階段已經部署監測系統106套。其中,北斗形變位移測量系統89套,智能大量程裂縫監測系統5套,微形變監測系統1套,地下水水位、水質監測系統2套,地表水水質監測系統2套,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系統2套,復墾土壤質量監測系統5套。
通過科學合理系統的監測部署設計及對監測數據成果的研究分析,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減少了對人員安全和健康的威脅,對于保障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和健康有著重要意義;通過水土環境質量監測,了解了地下水的運動規律和變化情況和礦山開采活動對土壤質量的影響,分析水質是否受到礦山活動的影響,是否超過了相應的環境標準,及時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避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就像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的‘眼睛’,張家峁礦山動態監測平臺歷時三年的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下一步將繼續堅定不移的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生態修復治理能力和水平,對數據變化原因進行詳細監測分析,對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科學預測,充分做好動態數據的廣泛應用,為張家峁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裝上綠色低碳“智”引擎,不斷譜寫礦山生態修復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發布日期:2024-03-23
點擊量:1751 作者:宋博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