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點半,井口的晨霧還未散去,我的礦燈已劃破黑暗。八百米的深處,是另一個喧囂的世界。皮帶運輸機的轟鳴,液壓支架的輕顫,還有工友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構成了地下礦山的獨特交響樂。
我是這樂章中的一個音符,平凡卻執著。七年前,當我第一次戴上安全帽,穿上沉甸甸的工裝,踩著膠靴踏入井巷時,從未想過,這身“行頭”一穿就是兩千多個日夜。那時的我,對煤礦的認知僅停留在課本上的“地下寶庫”,直到真正置身其中,才懂得這“寶庫”的開采,是汗水與智慧的交織,是黑暗與光明的角力。
煤礦職工的工作環境是艱苦的。那幽深的巷道,仿佛是大地伸出的神秘脈絡,幽閉而昏暗。即便如此,他們毫不退縮,頭戴安全帽,身背工具包,堅定地邁向那未知的黑暗深處。每一次開采作業,都是人與自然力量的博弈。沉重的采煤設備在操作者的熟練操作下有條不紊地運轉,煤塊在轟鳴聲中紛紛落下,像是被喚醒的黑色精靈。在如此惡劣的環境里,他們忍受著粉塵的侵襲、機器的轟鳴,卻從未有過怨言。因為心中有陽光,那是對工作的熱愛,對家庭的責任,對未來的憧憬。
張家峁職工,是一群真正向陽而生的人。樂觀向上的態度就像那穿透層層巖石的一束束光線。在休息的時候,簡陋的休息室里常常傳出爽朗的笑聲。大家在休息時談論著家里瑣事,說起孩子取得的小小進步,或是地里莊稼茁壯成長的長勢。這些看似平凡的話題,卻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也成為了在這地下世界汲取力量的源泉。大家還互相分享著經驗,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如何提高采煤效率、怎樣確保安全生產。這種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如同明亮的燈塔,照亮了整個煤礦。這種來自每一個職工內心的陽光,匯聚起來,將整個礦區都籠罩在溫暖之中。即使身處黑暗的地下,在這些陽光的照耀下,煤礦也不再是壓抑寒冷之所,而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地方。
在這里,我看到了煤礦的發展與變遷。曾經,煤炭的開采或許還帶著些許的傳統與古樸,而如今,現代化的技術與設備正逐漸融入這個行業。從先進的采煤設備到智能化的管理系統,煤礦在不斷地變革與進步,而作為煤礦職工的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成長。積極參與各種培訓,努力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與煤礦一同進步,這便是我們向陽而生的另一種方式。
扎根煤礦的歲月里,也有著許多難忘的回憶。那一次緊急搶修任務,大家齊心協力,不顧疲憊,連續奮戰。當故障被排除,運輸設備重新轟鳴運轉的那一刻,臉上露出的笑容,比那陽光還要燦爛。還有那些在休息間隙,同事們一起分享生活趣事的溫馨場景,都成為了煤礦生活中獨特的風景。
七年,足夠讓一棵樹苗長成參天大樹,也足夠讓一個人從青澀走向成熟。在這七年的時光里,我學會了堅韌,學會了責任,更學會了在黑暗中尋找光明。每當夜深人靜,我總會站在窗口,望著滿天繁星,心中充滿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