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七月的風裹挾著盛夏的熱忱時,為期15天的“百人能力提升工程”新質提升班也圓滿落下帷幕?;赝@段充實的學習旅程,每一堂生動的課程、每一次登臺演講、每一場思維的碰撞,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見證了成長與蛻變。
晨間演講中的理念扎根
連日來的晨間演講,如同一扇扇打開的窗戶,讓我看到了“四種經營理念”在各部門、各工區的生動實踐。從生產一線的材料管控到職能部門的流程優化,從井下工作面的創新設計到銷售端的品牌打造,不同崗位的講述者用具體案例詮釋著同一個真理:經營理念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動指南。
最觸動我的,是那些帶著溫度的細節。比如肖渭說:“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我們不會減少對安全的投入?!睆堄罎f:“支護材料都要算著用。”這些話語讓我深刻體會到“成本管控”藏在指尖之間。十幾天的分享,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上下同欲者勝”的道理。當每個部門都在探索理念與實踐的結合點時,這種全員參與的思考與行動,正是企業最寶貴的競爭力。
角色轉變中的勇氣與蛻變
通過參與新質提升班的各類活動,我在一次次角色轉變中完成了蛻變。從輪值班長到晨間演講,從“五和”故事會、課題匯報會中的主持人兼選手,每一次登臺都讓我更加從容。
作為“五和”故事會奮斗者說的主持人兼選手,我經歷了雙重身份帶來的獨特成長。作為主持,需把控全場節奏、銜接各環節,這讓我學會了從全局視角統籌活動;作為選手參與演講,我緊扣“五和文化”與奮斗精神,提前打磨講稿、制作 PPT,在講述奮斗故事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更在眾人目光下鍛煉了表達的感染力。最終獲獎的認可,讓我明白臺下的每一份準備都不會白費。
每一次上臺,都是一次對自我的突破。如今再站上講臺,我不再畏懼目光,反而能享受表達與互動的過程。這些經歷教會我的,不僅是演講或主持的技巧,更是直面挑戰的勇氣與掌控局面的底氣,而這必將成為我未來工作中寶貴的財富。
學習中的收獲與成長
在學習過程中,圍繞目標管理、創新思維、演講與口才等主題,我收獲了許多實用的知識與技能。這些內容不僅與培訓課程和活動緊密相關,也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馮龍老師通過具體案例,深入講解了目標管理的核心要點與實踐方法。目標管理并非簡單的設定目標,而是一個從目標制定、分解到執行、反饋的完整閉環過程。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科學的目標管理是推動工作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鐘衛國教授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授課中,讓我深刻認識到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離不開創新思維的支撐,這打破了我對傳統礦業發展的認知,促使我從新的角度思考工作中的問題。此外,老師講授的 Deepseek、豆包、Kimi 等 AI 工具,使我在寫作、視頻制作及 PPT 制作等方面更加高效便捷。這些工具的使用,不僅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也讓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備更強的數字化能力。
課題研討中的認知與思考
在為期15天的小組研討中,我們從最初課題的精心選題,到大綱的反復打磨,再到如今課題成果的初步形成,每一步都凝聚著我們八人小組的努力。我們所研究的課題是“煤礦智能化轉型下人才隊伍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研究”,這一課題的初步成形,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
最初面對“人才與文化”雙重建構的命題時,我們常常陷入“重技能培訓、輕體系搭建”的誤區。通過反復研討,我們逐漸意識到:智能化轉型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人才能力迭代”與“文化基因重塑”的系統革命。例如,在討論人才培養時,大家從“缺什么補什么”的慣性思維,逐漸轉向設計“崗位能力畫像——動態課程庫——實戰評估閉環”的全鏈條體系。這種思維轉變讓我明白,真正的人才保障需要與技術迭代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