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雨季,天空時常被陰雨籠罩,而我所在的污水處理站,也迎來了一年中最關鍵的“應戰期”。作為污水處理工,我們深知,雨季的每一場雨,都意味著進水水量、水質的不確定,守護出水達標,就是我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責任。
雨季的考驗,剛上班我們就拿著巡檢本穿梭在泵房、撈渣間和調節池之間——雨水會裹挾著地面雜物匯入礦井排水,格柵作為“第一道防線”,很容易出現堵塞。有次早班巡檢,發現進水格柵被樹枝、泥沙纏住,水流明顯變緩,我們立刻穿戴好防護用具,冒雨爬上格柵平臺,用鉤子一點點清理雜物,雨水順著安全帽檐往下淌,衣服很快被打濕,直到格柵恢復通暢,看著水流平穩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懸著的心才放下。
水量激增是雨季的另一大挑戰。一場大雨過后,排水量能比平時多三成,調節池的水位線不斷攀升。我和同事得八小時盯著液位計,現場水位,地下室進水情況,每小時記錄一次數據,同時加密水質檢測頻次,從COD、氨氮到懸浮物,每一項指標都不能漏。有天夜里,暴雨下了整整三小時,進水口的濁度突然升高,我們立刻啟動應急預案:調整好氧池的曝氣強度,增加絮凝劑的投加量,同時安排專人守在二沉池出水口,實時觀察出水情況。直到凌晨兩點,檢測數據顯示各項指標回歸正常,我們才松了口氣——哪怕熬個通宵,也不能讓一滴不達標水流出去。
除了應對突發情況,雨季的設備維護也容不得半點馬虎。雨水潮濕,電氣設備容易受潮,我們每天都會對加藥泵、壓泥機,空壓機的電路進行檢查,給裸露的接線端做好防水處理;我們會定期檢查風機的油位和運行聲音,提前排查隱患。有次發現一臺加藥泵的密封圈因潮濕老化,我們立刻停機更換,避免了藥劑泄漏影響處理效果——在雨季,“提前預防”比“事后補救”更重要。
其實對我們污水處理工來說,雨季的堅守,不只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更是為了守護公司的水環境。看著處理后的清水即便在雨季也能穩定達標,要么回用于生產,要么二次循環利用,心里就特別有成就感。接下來的雨季里,我們還會繼續繃緊“責任弦”,用細致的巡檢、及時的應對、扎實的維護,當好公司的“治水人”,讓每一場雨過后,煤礦的水依舊清澈,環境依舊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