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休假的時候,我去海拉爾參加表姐的女兒婚禮,順道去參觀了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那天的呼倫貝爾草原褪去了盛夏的濃綠,晨霧中的海拉爾北山泛著青灰色的冷光。我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的入口處,望著那片由鋼筋混凝土澆筑的地下迷宮,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大學畢業(yè)在井陘礦務局實習時,退休礦工王師傅布滿老繭的手撫過礦道巖壁的樣子。"小后生,這石頭縫里滲的不是水,是咱中國人的血。"兩種相隔千里的巖層,在記憶中奇異地重疊在一起。
穿過紀念園廣場上三座高聳的中、俄、蒙三國國旗,北山陣地的入口處立著一塊警示牌:"地下工事恒溫4℃,建議穿戴外套"。1934年至1937年間,13萬中國勞工用血肉之軀在這片凍土下構筑了總長4000余米的"地下城市",如今開放參觀的僅占五分之一。潮濕的通道墻壁上凝結著水珠,像無數只眼睛在黑暗中注視著來訪者。導游指著一處狹窄的射擊孔說:"這是當年張玉甫逃生的地方,他爬過七道鐵絲網時,后背的皮肉都被刮爛了。"玻璃展柜里陳列的勞工遺骨上,還留著清晰的鎬頭鑿痕——日軍為保密,工程結束后將勞工分批槍殺,用鐵絲穿透肩胛骨集體掩埋。
在地下醫(yī)院的殘垣前,我想起王師傅講的井陘礦瓦斯爆炸。1940年3月22日,新井礦的瓦斯?jié)舛仍缫殉瑯耍哲姳O(jiān)工卻逼著礦工下井。爆炸發(fā)生后,他們竟鎖死井口,任由357名礦工在火海中掙扎。"那天天剛亮,南大溝就飄起了白幡,一條溝擺了四十多具棺材,都是十五六歲的娃娃。"老人口中的"白骨溝",如今是井陘礦區(qū)萬人坑紀念館的核心展區(qū),4.6萬具遺骸層層疊壓,最深處達七米。
海拉爾要塞紀念館的多媒體廳里,正播放著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攻的影像資料。畫面中,德軍援助的88毫米高射炮在蘇軍T-34坦克面前如同玩具。而在井陘礦務局的檔案室,我曾見過沙飛拍攝的另一組照片: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軍戰(zhàn)士用籃球皮手套包裹雙手,冒著電網的火花剪斷鐵絲。"那會兒咱礦工早就和部隊接上了頭,"王師傅比畫著,"拉電閘的是老電工李師傅,他兒子前個月剛在礦難中沒了。破襲戰(zhàn)中,3000多名礦工跟著八路軍上了山,他們用礦鎬當武器,炸毀了14臺德國進口采煤機。
兩個場景在我腦海中交織,離開紀念園時,夕陽正將敖包山染成金紅色。山腳下新建的和平廣場上,孩子們在噴泉邊追逐嬉戲,他們的笑聲驚飛了草叢中的百靈鳥。這讓我想起井陘礦南大溝如今的模樣——當年的萬人坑上種滿了油松,每到清明,附近學校的學生都會來這里系黃絲帶。
返程的火車穿越興安嶺隧道時,手機信號短暫中斷。在那段黑暗的旅程中,我忽然明白這兩處遺址給予我的啟示:海拉爾要塞的鋼筋混凝土再堅固,終究擋不住正義的洪流;井陘礦的煤層埋得再深,也掩蓋不了人性的光輝。就像王師傅常說的:"石頭會爛,血痕不會。"當車輪重新駛入光明時,車窗外閃過一塊路牌,上面寫著:"距抗戰(zhàn)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日還有28天"。



發(fā)布日期:2025-08-23
點擊量:505 作者:菅彬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