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莉萍老師《儒釋道智慧與人生資本》的課堂上,我們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資本”。在這個信息隨手可得的時代,知識早已不再是稀缺品,它成了一張基礎船票,讓你上船,卻不能決定你的航向。而真正引領一個人走得更遠、更穩的,是來自生命深處的智慧。這種智慧,往往安靜、無形,卻真實有力。它關乎平衡,關乎內省,關乎我們如何與自己相處又如何看待世界。
無形資本 那些金錢無法衡量的競爭力
課堂上我不禁想起一個身邊的例子:一個家族中的兩個家庭,走向了不同路徑。一個只看重金錢與算計,連回家看望老人都要計較“成本”;另一個雖不富裕,卻真誠關懷、時常陪伴。結果,在孫子談婚論嫁的關頭,村里人更愿意為那家有溫度的孩子牽線。
這說明什么?有些東西,無法用錢衡量,卻深深影響他者對我們的信任與認可,這就是“無形資本”。它可能是一種教養,一種真誠,一種愿意為關系付出的心意。它不寫在簡歷里,卻寫在別人看你的眼神里。
儒釋道智慧 對應人生三大資本的文化根基
杜莉萍老師把人生資本大致分為三類:社會資本、思維資本與心理資本。它們恰好與中國傳統儒、道、佛文化的智慧遙相呼應,儒家強調入世與關系,教我們如何構建“社會資本”;道家講求順應與平衡,幫助我們涵養“思維資本”;佛家重視內在修心與覺悟,滋養的是“心理資本”。
就像有人所說:“去佛家逛一逛,不管買不買,都有收獲;去道家走一走,若有病,或許能找到一味藥。”智慧不在于全盤接受,而在于我們是否愿意從中提取適合自己的養分。
人生修行 在快與慢之間平衡
這是一個追求“快”的時代。但杜莉萍老師提醒我們,人生也需要剎車的能力。就像開車,不能只踩油門,也要懂得適時減速、轉彎,甚至暫停。她舉了任正非的例子,懂得灰度思維,接受黑與白之間的中間地帶,其實是一種更深遠的智慧。慢,未必是落后。有時候,它是沉淀,是反思,是為了更清醒地前行。
成長路上,沒有人能獨自成事。老師說得特別實在:要有高人指點迷津,有貴人給予機會;但同樣重要的是,有小人的“監督”,他們的質疑與挑戰,反而逼出我們的韌性與清醒。這不代表我們要歡迎傷害,而是要修煉一種能力:哪怕身處不順,也能從中汲取督促自己向上的力量。
聽課的過程中,我不斷想起一句話:“向外看的人,夢游;向內看的人,覺醒。”無論是打坐、冥想,還是簡單的清坐片刻,都是讓我們從喧囂中抽身的方式。知進退、懂取舍,本質上是一場內在的修煉,它不依賴外在條件,而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安頓內心。
這堂課于我,是一次啟智,也是一次提醒。我未必全然明白所有內容,但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賽道,不在知識的重復積累,而在智慧的覺醒與運用。成功未必是驚天動地。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這就是屬于每一個普通人的、實實在在的成功。而那條路,終究是向內走的。



發布日期:2025-08-21
點擊量:555 作者:朱波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