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節的腳步悄然臨近,陜北的陽光如金色的綢緞,溫柔地覆蓋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在這個承載著千年文化與情感的獨特日子里,母親照例開始了她多年來不變的儀式——捏面人。
推開家門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幕讓我不禁駐足。母親正專注地坐在桌前,雙手用力地揉捏著面團,花白的發絲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背影已略顯佝僂。心中涌起一股復雜的情感,是對歲月流逝的感慨,也是對母親日漸蒼老的憐惜。
和面、醒面、揉面……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耐心和力量。母親的手法嫻熟且從容,而我卻只能笨拙地模仿著。揉面的過程中,胳膊早已酸疼,但我依然堅持著,希望能多分擔一些母親的辛勞。
“捏面人不僅是手藝,更是對生活的熱愛。”母親微笑著說。她的手指靈巧地在面團間穿梭,面團漸漸有了生命——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栩栩如生的小孩模樣,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她的心血與智慧。面人的點睛之筆在于用紅、綠為主色調的彩面裝飾。母親將彩色面團搓成細小的魚條狀,再用梳子、剪刀、針等簡單工具加以點綴,動作不急不躁,每一個細節都恰到好處。
將近四十歲的我,雖然吃過無數次母親捏的面人,卻從未親手嘗試過。這次原本只想給母親打個下手,沒想到竟成了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面人創作之旅。雖然做出的面人似像非像,但母親卻毫不吝嗇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捏面人是一門需要耐心的手藝,你要用心去感受面團,讓它成為你的一部分。”
我們的歡聲笑語吸引了女兒的注意,她也興致勃勃地加入了進來。母親笑著說:“孩子感興趣就讓她來玩,玩著玩著就學會了,以后就有人給你做著吃了!”看著女兒模仿著外婆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捏出蝸牛、小蝴蝶等作品,我忽然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面人制作,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情感的延續。
在這個中元節前夕,我們三代同堂,共同完成了一項傳統技藝的創作。指尖傳遞的不僅是面團的溫度,是血脈相連的情感,是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更是對親情最真摯的詮釋。這些面人,就像陜北這片土地一樣,樸實無華卻又充滿生命力,訴說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遞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歲月無聲,但面人的溫度卻能穿越時光,在指尖流轉,在心間永恒。這或許就是傳統技藝最動人的力量——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讓愛與文化在一代代人手中傳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