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慢翻閱古今廉潔小故事,沒有波瀾壯闊的史詩敘事,卻以最樸素的堅守,詮釋著廉潔的深刻內涵,更讓我對 “廉潔” 二字的重量與溫度有了全新的感悟。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并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哪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家人聽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愿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后蘇東坡雖賦閑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如果說東坡的廉潔是為官者的剛正,那么 “陶母退魚” 則展現了家風傳承中廉潔的力量。東晉名將陶侃年輕時曾任魚梁吏,一次他將官府的腌魚送給母親,陶母不僅原封退回,還寫信告誡他 “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罐腌魚或許是尋常人家的珍饈,但陶母卻能清醒地意識到 “官物” 與 “私財” 的界限,用言傳身教為兒子樹立了 “公權不私用” 的準則。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廉潔從來不是孤立的個人選擇,而是家庭、社會共同形成的價值共識。良好的家風如同春風化雨,能在潛移默化中滋養出清正的品格。而這種品格,正是社會風氣的基石。
反觀當下,這些故事并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反而愈發凸顯出其現實意義。在物質豐富、誘惑增多的今天,有些人被名利裹挾,模糊了 “公” 與 “私” 的邊界,最終陷入深淵,而那些堅守廉潔底線的人,如扎根基層的扶貧干部、拒收紅包的醫護人員、秉公執法的司法工作者等,他們用一言一行踐行著 “廉潔” 的真諦,成為時代的脊梁。這讓我懂得,廉潔并非遙不可及的道德高地,而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行為準則,于公職人員,是 “權為民所用” 的擔當;于普通公民,是 “不貪小利、不越底線” 的自覺。
讀罷這些小故事,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更生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廉潔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藏在拒絕每一次不當利益的堅定里,藏在對待每一份公權的審慎里,藏在傳承每一代家風的堅守里。作為新時代的一員,我們要成為廉潔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唯有讓廉潔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才能讓清風正氣充盈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廉潔美德在新時代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