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烏素沙漠,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兩面是山,中間是河,在這里還有一群可愛、聰明、勤勞、敬業的“藍精靈”。他們在這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開采光明,探尋蘊藏著億萬年的寶藏。他們就是陜北礦業張家峁公司身著藍色工裝,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技術大拿”。
專啃“硬骨頭”的劉寶明
劉寶明是張家峁公司機運隊副隊長,也是職工口中“牙口”最好的,專挑“硬骨頭”啃,在隊領導眼里也是最能給隊里往回“領麻煩”的,別人往出推的,他卻削尖腦袋擠進去搶。
不論在什么時候,劉寶明總是主動扛起重擔,查資料,入現場,出措施……記得在礦井聯合試運轉期間,原煤運輸系統處于磨合初期,各種設備故障率比較高,尤其是新裝皮帶跑偏地方較多,讓大家傷透了腦筋。面對難題,他深入現場,“老太太算賬”一節一節查詢,不分白天黑夜查閱資料,反復試驗。經過不懈努力,終于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皮帶跑偏調整方法,徹底解決了難題。
在張家峁10年,他“搶回來”的任務已經數不清了,每一次都累得直不起身來。不管工作環境如何艱苦,他沒有絲毫怨言,總是把相對輕松的活留給他人,把急、難、險、重留給自己,職工們無不對他豎起大拇指。
“技術標兵”“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陜西省能源化學地質系統“職工創新工匠”、陜西省“技術能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等省部級榮譽就有十余項,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了他的光和熱。
專馴“電老虎”的解云龍
2008年10月,解云龍一行近百人告別校園滿懷激情和憧憬來到了這個神奇的山峁,十年時間他從普通員工、班組長到如今的機電隊隊長,他將平凡的工作當作事業,孜孜不倦一絲不茍。用他的話說“認認真真學好技術、實實在在干好工作”。
解云龍,能讓“癱瘓”設備快速運轉,讓深度“患疾”的設備起死回生。這不是運氣,是靠他在井下十年和設備的“親密”接觸,是他那20多萬字的檢修筆記中的寶貴經驗。2019年3月,在二盤區水泵房的一次聯合試運轉過程中,一臺移動變電站突然“罷工”,反復檢查無果。解云龍走近裝備,一摸、二聽、三測一連貫動作,就準確定位故障位置和原因,并巧妙運用一截導線使移動變電站“復活”運轉。十年鑄劍,淬火成鋒。憑著扎實的專業功底、憑著一身絕活兒和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如今的解云龍已經成長為張家峁礦業公司小有名氣的“馴虎師”,在他的帶領下,機電隊實現了安全供電“零”事故。
12個機房硐室,192臺設備他都了如指掌,幾十公里的供電線路,每一處他都深刻在心里,設備的參數、運行時間、運行狀態等,說起這他如數家珍。解云龍,一個年輕的80后,用自己的執著在煤海深處綻放光芒。
專業“較死勁”的聶煒煒
聶煒煒,31歲,在公司8年,實施創新項目80余項,取得國家專利13項,累計創效1000余萬元。
在車間只要有空就圍著搖臂鉆床琢磨,大家還開玩笑說“搖臂鉆床上有美女呀,你眼睛都看直了”。可是沒過幾天,他就把一個利用搖臂鉆床自主定心、自動進給的“E型螺栓套絲工裝”作品擺在了大家面前,經過現場測試,人工修復需要5分鐘的現在只需10秒鐘。掌聲響起,大家不由自主豎起大拇指。這個創新項目申請了專利,獲得了陜西省第五屆職工科技節銀獎,每年節約成本150萬元以上。
喜鉆研,好觀察,愛較真,這是聶煒煒日常工作中最大的特點,無論遇到啥他總是要先琢磨研究,琢磨不透決不罷休。工作中他把車間的青年技術人員組織起來,成立了青創團隊,一起和“鐵巨人”較勁。在公司“全員創客”活動中,他帶領的團隊參與實施的創新項目《鏈輪運行質量檢測裝置》獲陜西省第五屆科技節優秀科技創新項目金獎;《三柱壓力機》《維修水泵性能檢測裝置》獲銀獎;《單軌吊矯正裝置》《滾筒運行檢測裝置》《精品掘進工作面樣板》獲銅獎。
劉寶明、解云龍、聶煒煒……在張家峁礦業公司每一個崗位都有無數個這樣身懷絕技、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技術大拿”、崗位精英,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書寫智慧化礦井的新篇章。(通訊員 李紅艷)



發布日期:2021-10-28
點擊量:1871 作者:李紅艷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