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廣袤深邃的毛烏素沙漠一路挺進,一座現代化礦井伴隨著盛夏的一聲驚雷,緩緩地蘇醒。截至2022年7月底,安全生產周期長達4812天,振奮人心的數字標志著張家峁礦業公司實施重大災害精準治理戰略取得的豐碩成果。
心隨地動,頂層設計筑起“安全墻”
“礦井災害治理是安全管理的重點領域也是關鍵環節,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悉心做好水、火、煤塵、頂板等重大災害治理工作,做到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痹摴军h政主要領導在多個會議反復強調。

近年來,張家峁礦業公司堅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煤礦安全生產方針,堅持“超前探查、超前治理、區域治理、系統治理”的災害治理原則,制定了《礦井災害治理頂層設計與規劃》。對礦井概況、礦井通風系統建設及管理、礦井粉塵防治、礦井頂板災害治理頂層設計及規劃等7大項具體項目,104項具體工作進行了明確要求。
為全面壓實災害治理工作責任,該公司成立了重大災害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年初統籌部署全年重大災害治理工作,詳細梳理全年工作任務及劃分責任清單,定期組織開展重大災害治理專項檢查活動,落實重大災害治理方案論證,抓實抓細日常監督檢查與考核,推動災害治理各項工作高效能落實。
數字賦能,開啟一通三防“新模式”
掘進工作面安全生產工作一直是張家峁礦業公司優化井下作業環境的重點課題。近年來,該公司通過實踐探索,在井下4個掘進工作面安設了4套智能通風系統。
智能通風系統形成了具有張家峁特色的“一鍵測風”、“一鍵調風”、“一鍵反風”、主運巷災變風流應急調控和智能局部通風等多項關鍵技術管控體系。對井下各種有毒有害氣體、粉塵濃度、各地點風量進行實時監測,通過智能化大數據分析,將采集到的數字信息進行深度處理,并采取可靠及時的防控措施,有效防止風流異常和有害氣體超標等情況,避免了瓦斯、火災、煤塵爆炸等事故的發生。2021年3月28日,該項目成果通過了煤炭工業協會的成果鑒定,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

通風智能化技術裝備的投用,不僅有效提高了礦井可靠性與安全性,而且極大地降低了通風成本,達到了安全、減人、提效的目的。每年節能40%左右,節約通風成本100萬元以上;在綜合防塵方面,減少了噴霧用水量,降低了煤炭含水率,改善了煤質,每年可節約成本數百萬元;“一鍵測風”技術的應用,可為礦井減少測風員3名,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50萬元左右。
頂板管理,淬煉災害治理“殺手锏”
對于大多數張家峁人來說,今年盛夏的記憶里,“大檢修”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全礦井配合完成檢修項目的同時,“頂板管理”中的一系列好做法得到了全面認可,為檢修順利完成奠定了安全基礎。
為了給職工撐起一片安全天,該公司成立了以生產技術部、地測技術部及安全監察部為主的礦井頂板災害防治主體部門,并配備了“工程質量驗收員”“跟班副區長”及“安檢員”作為礦井作業現場頂板檢查和巡護主要負責人。
“煤礦頂板災害治理必須堅持評估—預警—治理—評價”技術體系。耦合災害防治依據災害嚴重程度分級治理,同時兼顧不同災害治理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嚴禁存在災害威脅情況下組織生產作業。”在調度會上,公司領導對頂板管理反復強調。
為加強頂板管理,該公司為5212、4212綜采工作面裝置了173臺總額定工作阻力2595000kN的液壓支架,用以頂板支護工作。并安設了37臺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的KJ693頂板動態檢測系統,用以監測回采工作面頂板礦壓情況。同時,礦井全面推廣數顯頂板離層儀用于采掘期間頂板離層監測,一系列舉措有效降低了采煤安全風險,實現了安全“零”目標。
借力使力,創礦井水害治理新高度
在張家峁礦業公司礦井水害治理的歷程中,“燒變巖帷幕注漿防滲漏應急除險工程”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這不僅是該公司礦井水害治理的成功案例,也是國內煤礦首次在燒變巖內實施大型注漿防滲漏應急除險工程的成功案例。
近年來,該公司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則,嚴格執行《煤礦防治水細則》,落實“探、防、堵、疏、排、截、監”綜合治理措施,堅決杜絕煤礦透水事故的發生。

2021年,張家峁“礦井水害智能應急管理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構建了礦井突水預警系統,實現了礦井突(透)水相關數據、井下人員信息的集成和管理,加強了水災監測和預警能力,同時可以實現動態優化人員逃生路線,快速模擬應急救援處置、培訓等綜合能力。
此外,隨著快速掘進機在張家峁的投入使用,針對常規超前探放水方式無法滿足快速掘進需要的難題,該公司創新使用定向鉆,開展掘進工作面超前探放水工作,實現了800m長距離、高精度超前探查,在避免影響快速掘進施工的情況下,解決了快掘工作面超前探放水難題。
錨定“精準防治”,張家峁人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筑生命安全防線的腳步將永不停歇,高質量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已“成竹在胸”。



發布日期:2022-08-21
點擊量:2181 作者:賈艷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