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不凡,用青春的肩膀挑起夢想。他從一名青蔥少年成長為采煤一線的管理者。變化的是歲月,不變的是初心。16年時間,王豐用堅守和執著在大西北毛烏素沙漠書寫了他的礦工故事。
年輕后生挑起新擔子,沒給咱老師傅丟臉
2008年7月,大學畢業的王豐從西安開赴到了陜北,踏上了北移之路,來到張家峁礦業公司。說起王豐的父親,是老礦區一個既憨厚樸實又能干的老礦工,大家都尊稱他一聲“王師傅”,于是,王豐在穿上那身藏藍色的礦工服后,在這個一切都不熟悉卻又似曾在父親的故事里“相識”的地方,開始了自己的嶄新人生。
初來乍到,雖然身上還有很多人印象中“老王師傅”賦予的光環,但是,他從來沒有一絲浮躁、驕傲,反而比同齡人更加沉穩。他心里清楚,自己唯有盡快掌握崗位技能,能夠獨當一面,遠在家鄉的父親才能心里踏實,也算是他不辜負組織信賴與期待。因此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在新的工作環境里,如饑似渴學習,從了解工作程序、學習工作制度,到熟悉設備運作原理、現場上手操作,他運用自己一切方法去學習積累和提升。工區的老同志看到這樣一個好學的小伙子加入了隊伍,也很欣慰,都樂得教他,把自己的經驗都傾囊相授。很快,王豐就掌握了工作面作業的技術。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來到公司十余年,王豐一直保持著這樣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在工作上認真嚴謹甚至“錙銖必較”,就是憑借這樣的過硬作風,從工作面的初采、復采、末采措施的制定到采煤工藝的探索研究,他工作成效顯著,還獲得了上級領導的認可,從一名普通工人到技術員、副區長,在到區長,他單薄的肩膀不再稚嫩,而是扛起了更重的責任。

好鋼用在刀刃上,出水才看兩腿泥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2020年,王豐就遇到了自己從業生涯以來的第一個考驗。2020年6月底,綜采一工區負責對15210工作面進行回采。由于工作面剩余200多米就進入末采階段,加上機尾段上方正進入3-1和4-2的雙重疊采空區,工作面壓力急劇增大,大塊冒落的矸石瞬間落下,刮板運輸機和采煤機右滾筒在大塊矸石的擠壓和擁堵之下,無法正常運轉。工程陷入困境和僵局,王豐立即組織技術骨干成立了攻關小組,結合現場情況研究制定頂板維護措施。在將近半個月的時間里,王豐每天下井3趟,和全工區職工一身煤泥一身水地處理著各種復雜情況。值班室里,大家經常能看到升井后來不及換掉工作服的王豐在給下一班的兄弟們講解現場情況,部署整改措施,并強調一定要注意安全。
當時四點半剛下班的張海龍回憶說:“在井下最難的一個多月時間里,經常凌晨兩點多下班,還能看到王區長辦公室還在亮著燈,大家都說他是‘工作狂’。”

志之難也在自勝,無限風光在險峰
經歷了這一次的“搶險”經驗,王豐更加成熟。他深諳工區工作的嚴謹性和風險性,此后更加嚴謹細致、一絲不茍。在2022年9月,8.0米超大采高工作面正式進入安裝階段,采高由6.3米過渡到8米。新設備、新技術,缺乏經驗。一個個新的難題擺在王豐面前。
然而考驗總是不期而至。2203綜采工作面前期未安裝設備時,搬家公司對工作面切眼進行了擴掘,造成工作面端頭液壓支架與膠運順槽產生1m落差,導致機頭端頭支架接頂不上,暴露嚴重的安全隱患。王豐第一時間和工區技術員商討,制定解決方案,提出在1#、2#、3#端頭液壓支架頂梁上方搭設木垛。每臺液壓支架上方搭設3個木垛,每個木垛搭設5層,每層6根,層間2根道木之間用耙釘固定,頂部用木楔子打實,有效的處理機頭支架接頂不良的問題,確保了工作面的正常推采。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每一次克難,對他來說,都是修行,也都是提升。所有考驗,都值得。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考驗一個接著一個,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意義和目的,而礦山里王豐遇到的一個又一個考驗,就是他進取攀升的鋪路石,也是他鋼筋鐵骨的“試金石”。



發布日期:2024-04-22
點擊量:1598 作者:朱濤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