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歲,中等個頭,戴著一副眼鏡,說話時帶著略顯羞澀的笑容,給人一種溫文儒雅的形象,很難與一名在采掘一線摸爬滾打五年的老兵劃上等號,他就是公司掘進五工區技術員、陜煤集團第九屆“十佳青年安全崗員”馬月鳴。

從逐夢青年到礦山“漢子”
2019年,23歲的馬月明懷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忐忑,一路向北來到塞北神木。剛到礦山時,面對井下陰暗潮濕的作業環境,他沒有退縮,反而激起不服輸的斗志。
“礦山井下工作真的很苦,初次下井就有所不適,曾經想過要放棄,但是良好的工作氛圍,深深的感染了我,逐步喜歡上了這片勃勃生機的煤田。”
既然選擇了煤海,便只顧風雨兼程。五年來,他始終身體力行、勇作示范,從青年大學生到井下普工、到技術員,他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不斷鉆研采掘技術,提升業務水平,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采掘技術員。成長的背后是他在學習上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日以繼夜的勤懇付出。
心中有夢,眼中有光。他不僅是采掘一線的技術標兵,更是各類文體活動的常駐嘉賓,在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志愿服務等活動中,總能看到他活躍的身影,曾獲得公司事故案例編寫比賽”二等獎,“黨規黨紀知識競賽”三等獎等榮譽。
從新手小白到技術“大咖”
“決不放棄!一定能找到最佳方案……”“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些都是他的口頭禪。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馬月明深諳一個道理: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地成長,不斷地進步。五年以來,他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敢于創新。累計有20多項小改小革應用到生產一線,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
2021年2月,剛來到掘進五工區時,馬月明發現生產期間除塵風機開停為手動,不能及時有效除塵,且固定在皮帶機尾推拉架上,每班生產后需重新吊掛風筒。為此,他將除塵風機與二運連鎖,生產期間除塵風機可自動啟停,并與推拉架滑動連接和二運連接并隨綜掘機前走后倒,有效改善工作面作業環境,減少除塵風筒的拆除和吊掛時間40分鐘。
“敢擔當,打硬仗”是馬月鳴的特點。日常工作中他不斷優化作業規程和施工工藝,經歷了順槽、切眼、機頭硐室、回撤通道、水倉等掘進工程,并編寫相應的作業規程和安全技術措施。遇到打木點柱、澆筑立交、過火燒區等時間緊、任務重的工程時,他總能沖在最前面,現場找問題、想辦法克難題,保障工區掘進工作的順利進行。

從意氣書生到安全“衛士”
“周軍勝生產期間要記得開噴霧……”“亢寶森錨桿鉆車一定檢修細致,進行試運轉……”“李班長現場給我盯好了,隱患趕緊處理……”像這樣的畫面,幾乎每天都在掘進五工區工作面上演,初出茅廬的書生意氣早已脫去,變的堅韌、果敢。
標化不過硬,安全無保證。馬月鳴深知工程質量對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中在巷道成型上下功夫,在錨桿支護上做文章,扎實推進工區NOSA安健環管理體系建設。在作業規程的編制時,他綜合考慮斷面尺寸、支護強度、皮帶安裝、煤層賦存條件、圍巖性質等各類影響因素,科學規劃掘進施工方法,保障安全生產工作。
“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寧慢三分不搶一秒”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掘進五工區工作面,總能看到一個背著工具包,手拿筆記本和卷尺的一道身影,在巷道不斷穿梭,丈量巷道、記錄隱患、狠抓三違……
無奮斗,不青春。這,就是堅守在采掘第一線青年安全先鋒,他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實干詮釋擔當,展現著新時代煤礦工人的風采。



發布日期:2024-04-27
點擊量:1563 作者:劉彥朋 李玉龍 來源: